云南省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于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原主任荣盛(同志)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昆明举行期间热情接待了蒙古族研究委员会筹备组组长杨玮和王进勇同志。杨玮同志详细介绍了云南省蒙古族的情况:介于云南省蒙古族散、杂、居分布在全省各地,在建设云南、富民兴滇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前状况,除云南省唯一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行政机构外,云南省蒙古族同胞受到区域性文化性、经济区域合作性、对外交流区域性限制。双方在友好坦诚交流中一致认为成立蒙古族学会是发展的趋势,是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民族和谐共融的民族关系。
1988—1997年间,经过多年蕴酿筹备,由热心本民族人士杨玮、旃珠、王进勇牵头和广大蒙古族同胞的支持下,经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及云南省民族学会[1997]第2号文件批准,于1997年4月26日,在滇池路4公理处蒙古族村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在昆明正式成立的。系分布于云南各地、州、市、县的一万五千多蒙古族同胞,以及同意本章程并与蒙古族血脉相连的蒙古族后裔的代表,这样,远离内蒙古草原,扎根云南边疆,经过700多年风雨洗礼和历史沧桑生存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终于有了联系省内蒙古族的一个群众社会学术团体组织。,成立大会的这一天,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省级老领导王连芳、赵廷光、王捷三出席了庆典大会。王连芳对蒙古民族在中国和云南历史上为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建设多民族统一,作出及大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研究会基于云南蒙古族的实际,即历史原因形成的散居分布、点多边远的特点,以开展云南蒙古族历史、科技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省内各民族相互关系研究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宏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创造条件开展各项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团结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研究工作者,推动民族研究的开展,扩大对内对外影响,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科教兴滇事业的发展,在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方针指引下,使散居云南各地的蒙古族同胞相互联系起来,团结拼搏、自强努力,为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云南边疆的繁荣昌盛,为与各名族的团结和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成就
蒙古族研究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省民族学会的正确引导下,在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政部门,高等院校、通海县党政部门关心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文化交流活动、传统文化调查研究、考察等,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主要学术研究:
1)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杨剑利主编的《云南蒙古文化通迅》印发了10期,刊发文章441篇,约200万字。其中学术论文158篇。
2)杜玉亭教授《忽必烈的云南情结》、《忽必烈平大理国三大史义说》、《伟大的历史见证》等。
3)方慧(云南大学教授、博导)《略论元代在云南的经济法制措施》、《元代大理总管段氏世次年及其与蒙元关系研究》、《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兴蒙蒙古族》、《蒙古大词典》(元碑辞条)等。
4)方铁(云南大学教授、博导)《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元代云南省的农业与农业赋税》、《从赛典赤对云南的治策看蒙元的民族统治》、《论元朝的士官制度》等。
5)马世雯(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蒙学会副会长)《云南蒙古文化史》、《远离塞北草原的蒙古族》、《通海蒙古族与龙文化》、《云南蒙古族对生态意识的传承》、《云南蒙古族的姓氏源流分布特点》等。
6)王世丽(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蒙古族研究中的两项考察》、《论云南蒙古族入滇的历史贡献》、《西南地区蒙古族民族认同感》。
7)杨玮(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首任会长)《保护、传承云南蒙古文化的对策与建议》、《昆明大观楼长联与蒙古人入滇史话》、《陆良蒙古历史文化的重大展现》等。
8)杨剑利(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云南蒙古族历史文化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云南蒙古文化产业化的构想》、《成吉思汗是中华“大一统”的战略奠基者》
《云南蒙古族对草原文化的回归》、《蒙古族入滇与方氏家风》等。
二是编辑出版
1、《云南蒙古文化通讯》
2、《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语言文字(喀卓语)》
3、靖沾益蒙古族后裔铁改余氏家族谱》
4、《陆良庄上蒙古族后裔他氏族谱》
5、《旃氏族谱》
6、《伙氏族谱》
7、《杨氏蒙古族后裔族谱》
三是民族文化学术交流
1)1997年6月常务副会长赵云峰、秘书长王进勇受中央民族大学邀请参加在京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参加中央民族大学蒙学院和在京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蒙古族文化交流,并拜访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同志。
2)1997年7月由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会长杨玮团长、副团长赵云峰、秘书长王进勇率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并参观了内蒙大学蒙古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成吉思汗陵园。
3)1998年9月台湾蒙古文化协会包克教授、起慕德思仁先生受邀参加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举办 “那达慕”大会,云南省台办副主任蒋贵生接见,并陪同参观兴蒙蒙古族乡。
4)1999年(世博会)期间,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主要领导拜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云布龙)主席,并邀请(云布龙)主席到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进行访问。(云布龙)主席当场表态;第二天率领自治区代表团和自治区艺术团慰问远离大草原的云南蒙古族同胞。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玉溪市人民政府、通海县人民政府的协调下;顺利地完成访问。
5)2000年由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鲜陆江带队率领兴蒙蒙古族乡乌兰牧骑艺术小分队参加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组织的全国蒙古族文艺表演。
6)2000年10月蒙古国科学院夏玛•道可苏博士应邀参加“那达慕”大会。
7)2001年8月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袁向红为团长的云南代表团一行11人受邀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县)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并祭拜先祖成吉思汗陵园。
8)2001年9月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杨剑利在京出差期间,拜访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铁朩尔司长、孙青友处长汇报云南蒙古文化传承、保护的有关情况。
9)2002年7月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会长杨玮在京开会期间拜访全国人大法案室(敖俊徳)主任汇报云南蒙古族后裔恢复民族成份的有关情况。
10)2003年7月受《蒙古族历滇75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的重托,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赵云峰,秘书长王进勇赴北京、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民委、各盟、市、旗(县)进行访问,行程10000多公里,受到自治区党政部门、各盟、市、旗(县)民委的热情欢迎。
11)2003年10月日本东京大学船田善之研究员、日本京都学园大学若松宽教授、韩国原州市大学崔东权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莱曼教授应邀参加《蒙古族历滇750周年纪念》活动。
12)2004年8月以朵舜年名誉团长率领全省部份“云南蒙古人拜袓访亲团”一行71人,到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寻根访问。
13)2004年10月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会长杨玮、副会长杨剑利应邀在四川省凉山州《元朝属云南行省》西南蒙古族历史文化研讨会。
14)2006年5月蒙古国历史学家资登丹毕•巴图巴丝在内蒙古东北亚研究所乌思齐、巴特尔研究员和杨剑利的陪同下参观兴蒙乡。
15)2007年3月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副会长赵云峰率兴蒙乡人大主任王进军、乡长官学清为推进兴蒙乡文化建设发展,赴北京、内蒙考察访问,在京期间拜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
2010年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会长赵云峰率兴蒙乡人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赴北京、内蒙考察调研、开与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私营企业签订合作项目。
2011年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与通海人民政府共同创建《西南蒙古族文化传承中心》并委托内蒙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每年免费为兴蒙乡培养5—10名学生,内蒙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每年派2名骨干教师到兴蒙乡支教。
四、组织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云南省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委员会从1997年—2014年按照省民委和省民族学会的精神,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分别在云南民族村、国贸中心、以不同方式、不同的地点,组织在昆工作和学习的蒙古族同胞欢聚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特别是2003年由云南蒙古族委员会主办的(蒙古人历滇750周年)暨(中国国际蒙古文化历史研讨会),得到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内蒙大学、云南大学、省民委民族理论学会、云南省民族学会、通海县人民政府、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云南省唯一蒙古族乡举行,参会活动的蒙古族同胞人数超过20000多人次,其中到会的有国家民委领导、各省市领导、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省市领导28名、外国专家学者12名、国内专家学者60多名。并圆满完成了在兴蒙乡(蒙古人历滇750周年)纪念碑的落成典礼。2013年云南省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委员会本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原则,联合内蒙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党委、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蒙古人历滇760周年)纪念活动暨苏鲁锭落成典礼仪式;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有;内蒙古自治区领导10名、蒙古国嘉宾15名、省、市、县领导12名,专家学者40名,参加活动蒙古族同胞10000多人次,以上两次由云南省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委员会是成立18年来,举行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民族团结的盛会。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及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其他兄弟民族学会中引起巨大反响,两次盛会的顺利召开,是蒙古族与全省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有力推动蒙古族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云南省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委员会成立至今严格按照省民族学会章程和蒙学会的章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在昆的蒙古族同胞有序节庆活动,定期、不定期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讨会,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做出应有贡献。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搜集、整理、抢救、保护蒙古族文化历史。
2)审报兴蒙蒙古族乡语言(喀卓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配合兴蒙蒙古族美丽乡村规划
4)吸收更多的蒙古族同胞加入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健立建全会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