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主页云南省民族学会分支机构满族研究委员会
云南省民族学会分支机构

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概况

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11月13日满族颁金节之际。“颁金节”源于公元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满族代表会议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满族自己的节日,全国各地满族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云南满族研究会自1994年成立之日起,开始每年都过这一节日,在这一天与全体会员一起回顾民族历史,忆想民族文化习俗,共同发掘在云南满族中尚存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珠丝马迹。同时进行有关民族知识、民族政策的基本教育,因为作为一个民族成员,必须要懂得要掌握一些民族有关的政策法律知识,办法是通过会刊上的文章,通过节日中的民族知识竞猜的题目,加强对本省满族久离故乡、久离祖宗之地的民族情的教育。

其次,遵照省学会建会的宗旨,以及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这一性质,一方面我们坚持每年一期会刊(因办刊人员的极度匮乏,只能一年一期)。在会刊上一方面反映本会会员在各自单位做出的贡献,一方面,反映我会在对本族族源的探讨,众多满族赴滇的来龙去脉的调查,以及调查报告的刊登,使我们自己对本民族的来源有所了解,也对有关部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们的会刊也以学术性为主,向写稿者征求的稿件,刊登的稿件大多都与本民族有关。二十年来出版的二十期会刊一直坚持这一点,尽管文学水平低参差不齐,但都尽心了。有的还努力地去查阅资料才写出来,都很认真。

调查研究,也是本会的重要科研任务之一。到2014年底为止,在全省内共调查(含一些非本会的专家学者对满族的调查)了;曲靖宣威来宾煤矿的满族、凤庆县及昆明市的西氏家族、昆明市金氏家族、昆明市甘氏家族、昆明岫岩的关氏家族、昆明市波罗村的完(颜)氏家族、富民县完家村的完(颜)氏家族、大理市马久邑村的那(拉)氏家族、保山市瓦房乡水沟洼村的黄氏家族(共有杨德鋆、爱君、徐畅江、张建伟、张蓉兰等都去过)、保山市西邑乡石龙坪村蒋氏家族(契丹人报满族),还有德宏州中山乡蒋氏的调查(契丹人)等,根据上述调查材料。以及会员中的填表、相互交谈的调查材料,我们得出了大胆的结论:云南满族最早入滇时间为元朝忽必烈征大理时带进来的,其次是明朝大移民时,封疆官吏,以及征兵镇压各地叛乱时入滇的大量满族先人;清朝吴三桂的绿营兵,以及从顺治时期开始的各级官员及其家眷,这是大量的。进入20世纪的各个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支援三线建设更是大量的从东北、华北等地调入的工业战线的各部门、工厂、矿山等满族成员,亦有不少入滇者。否定了通常人们说的清朝以后,或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满族入滇的说法。我们这些调查为云南民族史的满族一章填补了空白。

为调查资料争取出版书刊,这是我们的又一重要工作。我们除了每年出一期内部会刊外,于2011年出版了以调查报告为主的《云南满族研究》一书。2014年又出版了二十年来会刊中的有关学术性文章论文为主的《云南满族研究文选汇编》(1994—2014),此外,我们会员中的一些专家学者们自己出的专著亦不在少数,如殷光熹教授关于楚词研究的专著和徐演同志编纂的徐嘉瑞文集等,还有金子强教授不仅有专著还有诸多社会方面的专题讲座多不下百余篇(次)。

此外,为全省人口普查办,为各新闻媒体提供的资料、讲座等都不在少数。

特别是保山瓦房乡水沟洼满族特色村的成立,在建立他们的民族文化广场方面提供给他们大量各方面的需要、倾全力的给予了资料上、物质上、设计方面的支持。

另外,与省外各满族联谊会也有较密切联系,向他们学习,请求他们在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方面给予支持,与他们进行交流也颇有成效。

也还不定期的举行过七、八次大小不等的学术研讨会,总之工作还是做了不少的。


二十年来的工作成就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云南省满族研究会已走过了20年。20年,虽然是弹指一挥间,亦已是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已有十多位为学会做出了奉献的老同志离我们而去,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满族研究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全体会员们的努力工作和支持下,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特别是在对云南满族源流的调查,考证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查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为云南民族史的研究,主要是对云南满族源流研究方面尽了一些绵薄之力。这是我会的的主要成就之一。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应是无愧于上级领导的期望,在众多兄弟学会面前亦应是无可非议的吧!面对自己的老祖宗也该不会郝颜汗下了。学会的任务决定了我们的基本工作方法。

满族研究委员会从来也没有忘记学会的性质,永远铭记学会领导的嘱托,绝不使自己学会变成了一个只是会过节日的临时组织,更不是一个只会吃吃喝喝的组织,为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从来不允许自己的会员数典忘祖;从来不允许自己的会员不了解自己的民族习俗。因此,通过会刊和各种有关文章,通过各种学术讨论会,通过节日的民族知识竟猜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让远离故地、久别故乡的游子们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使之温故而知新,永远不忘祖宗的教诲,坚持不懈地把民族文化知识传承下去,尽可能地把能保留的民族习俗承继下去,使之不要丢掉民族的“根”,而成为不肖子孙。学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任务。

尽管学会的领导班子已换过多次,学会的性质并未改变,尊老敬老之风也坚持不变,而且将永远传承下去。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们不会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满民族是大度的,但大度的得体;满民族是宽容的,但宽容的有度;满民族是谦虚的但并不是自卑;满民族是豪爽的,但并不是不讲道理。这也是我们学会的原则。民族的性格决定了学会的性格。

尽管我们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我们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工作,但因为云南满族人口不多,从事社会科学和民族工作方面的人员更不多,因此,未做出什么重大的贡献,但在全省各个民族学会中,也还不是后进的学会,现将从成立至今的二十年中,云南满族研究会所做的几项主要工作分述如下:

(一)学术研究活动(召开学术会议)

工作之始无从下手,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就想先了解自己,因为知已知彼才能百战而不殆。于是先从了解自己的会员开始,从昆明的满族开始,他们如何离开北方的故土?从何时来到云南?他们都分布在哪些战线?哪些具体单位?他们的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文化状况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填写会员登记表,就成了最初的基本调研活动,同时,通过学术报告会、会刊登载有关民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对会员进行民族历史的教育。

1、第一次学术报告会。从上述这些基本情况了解到,昆明的满族土生土长的不多,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都已知之不多,因而需要进行民族历史文化的再教育,于是首先就请我会的负责人之一,多铎的后人黄恒顺同志主讲,办了一场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报告会,由他来讲解,满族简单的历史,八旗和简要的民族习俗,大家都很感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1995年10月7日在省广电厅举行的第一次学术报告会。

2、第二次学术报告会。根据省民族学会原会长赵廷光同志布置的任务,每个民族都要发掘和保护好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要求,我会也向大家提出了:我们云南满族,有些什么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发掘?如何保留?又如何发扬?于是在1996年5月11日,我们举行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3、第三次学术报告会是在1997年6月18日,时值香港回归之际,结合这一形势,我会邀请了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肖宪教授,做了“迎接香港回归及香港的历史”的学术报告,颇受大家欢迎。

4、在2002年10月29日的颁金节上,同时邀请了云南大学教授、社会讲坛的主讲人金子强教授(满族),以“昆明是满族的第二故乡”为主题介绍了昆明,因为昆明是云南满族的主要分布地,昆明这个城市与云南满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使云南满族对昆明市给予了密切关注。

5、第四次学术报告会是在2004年的11月5日的颁金节上同时举行了学术报告,主讲人是我省专门研究契丹学的杨毓骧教授,讲述了云南的契丹人与原在云南的女真人的关系。另一主讲人是云南民大教授,也是对云南满族首先做过详细调查的杨德鋆教授,介绍了他调查的云南农村中唯一报了满族成份的农村满族情况,概要的介绍云南保山隆阳区内的农村满族情况,使大家非常感动,也深受教育,并感谢终于有一个这样的学者,对云南满族给予了这样深情的关注。

6、是于2009年8月31日,在昆明市政协会议厅举行的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主题是“云南满族文化习俗与民族文化遗产”,不少老同志在会上发言,介绍了自己家族中固有的一些文化习俗,讨论了对民族历史上的某些名人应如何看待。

7、第七次学术讨论会是在2012年8月11日,在省民语委六楼会议室举行,会上省民族学会会长郭大烈同志做了重要发言,张蓉兰同志就“云南满族中到底还保留了哪些民族习俗”做了主题发言,会上大家讨论的十分热烈。

8、第八次学术讨论会,是在2014年12月6日下午在省民语委六楼会议室,根据部分会员的要求,由张蓉同志主讲了“满族的一些老礼儿”。参加人数虽然不多,但大家都感到深受教育。

总之,这八次学术研讨会,虽然没有定时举行,虽然每次来的人数多少不一,同样也都是一次重温民族历史、发扬与光大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和对后代人的教育,是不忘本,不忘根的教育,每次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民族史的发掘与继承。

(二)族源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

云南省的满族虽然人数不多,但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后,已被确立为云南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既然是世居的民族,就应该搞清楚为什么是世居的?云南满族到底是为什么离开白山黑水之地,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的红土高原呢?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前后一共进行了十几次的调查,每次都写出了繁简不一的调查报告,有的还进行了二次调查,到2014年止已经写出了十三份调查报告,它们分别是:

1、2002年6月20日,到曲靖和宣威的来宾煤矿进行调查,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一。发表在我会第八期会刊上。

2、2003年3月14日,对昆明市波罗村进行了初步调查,并看了他们的坟地、完家山,拍了照片,写出了“访昆明波罗村完家巷——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二”,基本确定为完颜氏的后代,发表在会刊第九期上。

3、2003年4月12日,根据波罗村的提供,富民县完家村是与波罗村有亲戚关系的,于是又到了富民县完家村,进行调查,并看了他们的坟地、拍照后又写出了“访昆明富民县完家村——昆明农村满族情况调查之三”,发表在会刊第九期。

4、2005年6月,根据昆明西氏家族提供的他们的故乡在凤庆县,于是张蓉兰、西月虹二人去了凤庆,对凤山镇上西氏家族做了为期三天的调查,回来后,写出了“历代云南西氏家族所做的贡献”一文,和“西林觉罗氏家族对云南的贡献”,做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四和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五。分别发表在会刊十二期、十三期上。

5、徐演同志写的“云南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合香楼”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六”。

把金庆祥同志调查、撰写的“云南满族镶黄旗金氏家谱”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七”。

把张蓉兰对昆明舒氏家族的调查“明初入滇的昆明舒氏家族”一文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八”。

6、2006年4月,张蓉兰借去丽江、大理之机,对大理古城马久邑村的那拉氏家族做了初步调查,写出了“访大理马久邑村那姓家族”——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九,发表于会刊第十二期上。

7、2009年4月对昆明甘氏自称是“云贵总督甘文焜”的后人作了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十”发表在会刊第十五期上。

8、2011年2月5日正月初三,孙渭、徐演、甘斯芬、张蓉兰再次访问了昆明波罗村,并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参观了新建的农村新居、寺庙、并拍了照,由徐演同志执笔,写出了“再访昆明满族聚居地波罗村”,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十一”。

9、2013年9月23日,范祖锜、张蓉兰、金梅等因工作需要,以及对满族特色村的筹建工作的调查,到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水沟洼满族特色村寨去调查,由张蓉兰执笔的一份较详细调查报告,题为“云南满族特色村寨——水沟洼调查报告”一文,作为“云南村镇满族调查之十二”发表在会刊第二十期上。随后张建伟于2014年2月27日也去了水沟洼后回来也写了一分情况介绍“初访水沟洼满族村”一文。

10、2013年10月6日,第二次造访大理马久邑,由张蓉兰写出了“洱海边的马久邑”一文,刊于会刊第十九期上。

总之,这种云南村镇满族调查报告,前后一共写出了十三份。再加上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共计有二十一篇之多。都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也正是有了这些调查材料,我们才敢于肯定云南满族入滇的四个历史时期,即:元代、明代、清代和整个二十世纪。并且写出了“云南满族源流考释”的碑文,刻在两块碑石上,一块放在云南民族村满族院大门外,一块放在嵩明。这是云南满族研究会对云南满族的来源,做出的有具体的人和村寨的证明,尽管有的地方对族属的归属还犹豫不定,那是因为过去历史上给满族带来的不公正留下的余悸所致,确定是不是满族,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已不是什么难事。

除了我们自己的调查外,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如:最先到云南满族聚居地,保山隆阳区水沟洼村的,有云南教育学院的院刊编辑爱君同志写出了第一本介绍云南满族妇女的书《追寻不灭的情怀》其中就有她去水沟洼调查的介绍;真正对云南满族聚居地的水沟洼及西邑乡石龙坪村的契丹人报满族,这两个点调查较为详细的是云南民大教授杨德鋆先生,并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还有时间早一点对昆明满族做过调查的民大经管系教授黄恒顺先生是对昆明散居满族情况做了专门调查,该文最初发表在我会的会刊上。再有就是“合香楼”胡氏的后人胡根先生,对胡氏家族在北京的居住地顺天府的泸沟桥也亲到该地做了调查,并查找了多种资料对胡氏的姓氏库雅拉氏做了查证,最后做了认定。另一支胡氏的后人徐演先生对“合香楼”的历史做了详细调查,除写出论文之外,还出版了专著《老昆明合香楼——百年老字号合香楼及云腿月饼传奇》一书,而另一支胡氏后人胡蕊珠姐弟也写出了他们记忆中的合香楼《昆明合香楼纪事》一书。还有,专事研究云南契丹人的杨毓骧教授,对云南的契丹人与当时的女真人也进行了对比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多篇文章。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宣传

云南的满族不论是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入滇,还是二十世纪以来入滇的,基本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等各方面都已淡忘或因时间隔得太久而模糊不清了。因而对会员们,对民族成员们进行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再教育,已是时不我待的任务。因此,会刊就成为了进行这一教育的基地。为此,在会刊中我们设立了“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调查”等栏目,争取每期都能有几篇关于介绍这方面的文章,或转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有时也把在颁金节时,向大家提出的知识竟猜题目放在上面,有时也设立“民族小词典”栏目,对于一些民族中经常使用的基本的专有词汇或个别历史人物,做一些简单介绍。会刊每年一期到今天2014年止,共计出了二十期。

会刊还设立了会员专访栏,对会员中的一些知名人士,贡献较突出者,在每期中都有会员专访,多时有四、五位同时介绍,证明了云南满族中高级知识分子多、有突出贡献的人多,这对大家也是一个激励,目前已介绍了43位。

在颁金节上,还坚持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祝福、请安,并送上一份小小的纪念品,以便在年轻人的心中留下“尊老、敬老”习俗的延续,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了下来,因为“尊老”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连这一点都不要了,在独生子女为主的今天,就更是只知有“小”而不知有“老”了。在道德缺失的今天,满族的这一优良传统是必须坚持的。另外,每年颁金节前后,都要派人去看望、慰问一些老弱病的老同志,使他们感到研究会并没有忘记他们而感到欣慰。

今天,满族的古老传统“国语骑射”尽管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之外,并逐渐销声匿迹,满族的音乐、舞蹈,也基本融入其他民族之中。由我会的词曲作家徐演与关庄同志相互配合,创造了两首云南满族自己的歌,一首是他们二人配合创作的“颁金团聚歌”刊登在我会第5期会刊上,另一首题名为“美丽的香达花”,亦是徐演作词、关庄作曲,现在准备推广开让大家都会唱,因为这是云南满族自己的歌。

在1995年第五届全国民运会上,由徐畅江同志与北京联系,制作民族服装,由曲靖市群众艺术馆长李玉学(满族)同志编导并参加演出的云南满族节目《滑竹杆》,在民运会上获三等奖,参加演出的演员中有两位是昆阳磷矿的满族姑娘也获了奖,受到好评。后又有徐演同志亲自编导的满族团扇舞,在2003年颁金节上由云南老知青艺术团演出,亦受到特别热烈的欢迎。

为了加强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体现对自己民族的认知感,缩小对“民族”这一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的距离,我们号召大家穿民族服装。因做一套价钱太昂贵,后来理事会讨论决定同意张建伟会长的意见,由研究会补助少量的钱款,现在当每年“颁金节”时,大家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后,都有一种自豪感与亲切感,认为自己真的是满族成员中的一份子了。

此外,我会还出版了《云南满族研究》一书。不少同志有自己的专著。科研论文等书、文出版,我们选择了几位发表专著、文章较多的专家,将这些书目,论文目录,已先后为他们刊登在本会的会刊十八期、十九期上面。共有十一位同志。这些都显示了他们对云南的社会发展、科技、医疗、文化、艺术、教育、民族研究等各方面做出的贡献。会刊仅在会员中,选登了这十一位,但绝不是仅有这十一位,还有不少我们并不掌握的,亦有一些过于谦虚不愿意提供自己成就的,还有一些非本会会员是我们尚不知道的。总之云南满族分别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云南的社会发展与建设都做了可喜的贡献。也还有一些在农村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尚不知晓的。都未在统计之列。

我会还为2000年和2010年的第五次、第六次全省人口普查办出版的画刊提供了文字资料和照片资料。

(四)全力关注满族特色村

自从2012年11月省民委召开了“云南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评审讨论会后,保山隆阳区瓦房苗族彝族乡的水沟洼这个 满族聚居村,就被评为云南省唯一的一个云南满族特色村。乡上就开始了举措。2013年9月23日《当代云南满族简史》编写组的调研组一行四人,到达了瓦房乡,听取了乡党委副书记段克武同志和副乡长杨荣花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建设水沟洼满族特色村的构想,该村的基本情况适于发展旅游业,以及乡上对水沟洼村的远景规划、蓝图设计,他们要让水沟洼做到“春观花”(满山的大树杜鹃)、“夏观雾”(缭绕在山中的云雾奇观)、“秋赏叶”(从村口向外延伸七公里大道两旁的枫树的叶)、“冬踏雪”(欣赏远处怒山山顶的积雪和广阔的大草甸)。水沟洼村位于隆阳区北部的山区,怒山山脉的南脉,海拔2200米左右的偏寒山区,西有怒江、东有澜沧江。多少年来生活较为贫困,与当地汉族、彝族杂居。据调查和他们的家谱显示,这里的黄姓满族,是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军征战,退伍后定居于此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时间,沧海巨变,朝代更迭,生活的艰难,已使他们在民族特色上消失殆尽,只留着老祖根是满族一点念想而已。但全村人仍然是黄氏大家族的聚居形式,这一点习惯尚未改。而他们的家族长(穆昆达)当年被作当“地主”斗争后,也就不存在了。但再艰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民族大普查时,他们竟然大胆地坚持申报了自己是“满族”,实是难能可贵的。

现在的水沟洼自然村有66户210余人中70%是满族,全都姓黄。在其祖居地、即他们祖先最初的定居点,离水沟洼仅有十几分钟路程,平安寨共有18户也都姓黄。其他12个自然村中也还有零星满族,总共有290余人。

调查组在这里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做了全面的调查。最后决定全力支持他们在村头筹建的“民族特色文化广场”。二年多来,为他们的筹建、设计、布置给予了全方位的尽可能的支持,为他们撰写了照壁墙上的“满族源流考”,为他们提供了室内布置的努尔哈赤的画像;为他们约请北京、大连等地的专家、书法家撰写字联;赠送给他们一套八旗的旗帜和男女民族服装式样各一件;为他们邀请了专家给大门口撰写对联,给路口的标志石撰写满汉文对照村名。支持他们办民族剪纸培养班,发扬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工作。转达省民委、省财政厅拨给他们经费的批示等事项。总之,尽研究会的所能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因为它是云南没有自治地方的满族特色村,我们几乎是将他们作为我们的宠儿来对待,全体会员们也为有这样一个特色村而感到振奋。

因为全省只有“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这样一个机构可以提供云南全省满族情况,所以我们几乎承担了向所有要了解云南满族的各类新闻媒体和有关单位,提供了云南满族情况的任务。

此外,我们也保持了与省外各满族研究会、联谊会或个人的联系,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他们召开的各种学术性会议,与他们保持会刊互相交流的关系。与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抚顺、广东、福建、四川、兰州、湖北、齐齐哈尔等各有关满族研究会、联谊会都保持着联系。

民商网-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