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1 12:08:16 文山州人民政府33131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和发展现状
(一)发展意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州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一带一路”、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筑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州科技实力有所增强,高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全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家,12家被认定为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共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31个(项),新申请专利49件,拥有专利121件,承担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项。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文山三七产业已成为云南打造“云药”产业、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重要龙头骨干产业,建成了云南省第一家生产冶金级氧化铝企业,选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新品种189个;攻克了三七提取加工工艺研究、铝工业烟气脱硫及资源化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全州共有省级技术创新人才17名,居全省16个州(市)第2位,共培养27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构建了“云南省三七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七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立了11家企业技术中心,文山三七产业园区被省政府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和“云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5.39亿元,增加值20.89亿元,占GDP比重为3.39%。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州委八次党代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快跨越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州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战略为契机,以依靠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确定的发展方向,以发挥优势和彰显特色为突破口,选择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大、经济效益好的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基地为载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突出链群发展思路,推动发展补链环节,在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形成优势显著、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集群态势。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政府战略引领作用,完善政策措施,把政府和市场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培育新服务、新市场、新业态。
2.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国内全方位合作,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
3.坚持国家产业导向和发挥我州特色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州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资源及创新要素集聚等比较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支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区。
4.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相结合。在重点领域集中配置资源,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产业规模和技术的有效突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提升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达到8%以上,初步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部分行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引领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动力和先导产业,部分产业领域成为在东南亚、南亚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战略任务。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支持,依托我州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需要以及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间,全州将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我州承接东部转移基地和省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各类经济技术合作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引进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和一批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基地,全力推进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一)现代生物产业。以文山独具的资源优势为基础,集合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基地力量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不断壮大产业群体、规模和实力,大力延伸三七产业链条,力争在三七新食品原料研究与申报、连作障碍、新品种选育繁育、有效成分利用、新制剂、新配方以及非药用保健品、食品和日化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扩大和占领三七消费市场,做大做强三七产业;逐步培育石斛、重楼、万寿菊、银杏、红豆杉等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创新药研发;大力发展水稻、辣椒、杂交玉米、陆稻、薏仁等特色粮经作物及畜牧新品种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重点打造砚山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研究工程中心,力争以自主选育新品种辐射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市场;加快烤烟、蔗糖、木本油料、银杏、八角、草果、肉牛、渔业水产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桑蚕茧丝绸产业。培育品牌产品,壮大我州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育种、高原绿色农产品产业集群,逐步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
(二)新材料产业。依托我州丰富的铟、铝等矿产资源,通过技术引进和联合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研发,突破新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开发铝材、锰基材料、锌材、锡材、锑化工材料、钨材料等金属基复合材料,积极拓展铟、金等稀贵金属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导体材料;加大石材、高岭土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培育发展以石头为原料的新型环保材料产业,探索发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功能陶瓷等新材料产品;重点将马塘工业园区、丘北工业园区和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打造成为我州铝材深加工及其配套产业基地,将马关边境贸易加工园区和马塘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铟锡锌产业基地,将麻栗坡边境贸易加工园区打造成为钨镍产业基地,将广南农特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园区打造成为锑产业和新型环保材料基地。
(三)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调整提升我州能源结构。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开拓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推进边远山区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引导利用木材剩余物、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充分利用规模养殖企业的废水、废渣,大力发展规模沼气生产,积极推广沼气提纯民用、沼气发电。重点将文山、砚山、丘北打造成为我州新能源产业基地。
(四)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我州区位优势,依托马塘工业园区,以国内和东南亚、南亚国家市场为目标,积极承接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国际国内技术和产业转移,促进我州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引入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在文山投资设厂,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高效低耗、生态环保的装备制造业。重点鼓励矿山机械设备、大型非标件制造、轻型钢结构大型网架、乘用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的组装和零配件制造、冶金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制造、物流装备制造、医疗装备制造、新型墙材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逐步构建和发展我州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五)信息技术产业。紧紧抓住国家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工业、服务业水平。加快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引导传统商业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发挥我州区位优势,加强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体系和业务平台建设,面向省内外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逐步构建物联网系统,推动物联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和物联网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在重点工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实施全过程信息化提升工程,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及系统与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有效结合,推动信息技术向一、二、三产业的渗透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旅游、文化产业及生活消费相结合的数字内容服务业,培育信息资源消费市场。
(六)节能环保产业。按照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及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定位,积极推进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及产业化以及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引进、开发和推广冶金、建材等主要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节能工艺及节能产品,大力推进节能锅炉、节能矿热炉、节能高炉应用、余热余压和尾气利用、短流程冶炼工艺研发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建材和高性能混凝土等,形成全州新型建材产业,满足建筑节能需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大力推进尾矿、废矿以及冶炼渣综合利用,加强共生、伴生矿的研究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回收利用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发展能源合同管理、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设计、成套设备、安装调试和专业化运行服务;推进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监测等咨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系。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州人民政府成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州发改委牵头,州财政、工信、科技、统计、生物三七、环保、国土资源、商务、工商、税务、人社、农业、林业等部门协调配合,针对全州各县(市)、各行业特点,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采取差别化支持政策,推进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梯次、协调发展。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围绕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制定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对全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为宏观协调管理提供依据;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机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州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度。
(二)强化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由州发改委牵头,会同州财政、工信、科技、统计、生物三七、环保、国土资源、商务、工商、税务、人社、农业、林业等部门,对国家和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进行认真梳理,盘活政策存量,集成国家和省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税前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用地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涉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对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产品或设备,享受企业所得税减计收入或投资抵免等优惠政策,推动形成政策洼地;积极组织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文山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每年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的配套等;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产品目录和技术目录,列入目录的产品和技术在财税、项目报建、土地、人才、科技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培育,对新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工程所采购以及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目录的产品和技术给予专项补贴;对列入重点支持目录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和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设备的项目应优先采购列入目录中的产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新引进项目享受省和州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建立重大优质项目快速审批报建通道,实现限时办结;企业再投资项目的新增投资部分享受新引进项目的优惠政策;围绕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通讯、市场交易、会计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采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低碳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产业配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环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依托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马塘工业园区、砚山工业园区、丘北工业园区、广南农特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园区、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西畴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区、马关边境贸易加工园区、富宁边境贸易加工区、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并在土地供给、土地开发、项目报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三是强化要素支撑。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同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州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以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为载体,在我州相关规划框架下,大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州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团队充分利用省级研发、大型仪器、孵化器、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开展研发、设计、实验、检测等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相关产业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为州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物流、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和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服务,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四是加强金融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相关领域的企业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开展多渠道融资;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发展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以及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形式直接融资。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全面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云发〔2014〕1号文)和《中共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文发〔2014〕22号)精神,从创造人才培养、引进条件和优良的工作环境,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打造人才团队和高端人才群体,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人才以各种技术专利与管理等要素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创业,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切实解决企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急需的研发人员向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流动,在保证企业科技人才优良的研发环境和生活水平的同时,创新企业科技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市场。一是加强开放合作。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一带一路”、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等有利时机,推动我州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与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麻栗坡边境经济合作区、兴街出口贸易加工区及富宁、马关边境贸易加工区建设有机结合,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主线,通过加工贸易模式的创新,大力促进我州加工贸易的发展,打造区域经济高地和对外开放高地;以越南及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出口加工,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促进东部产业转移工作力度。围绕现代生物和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的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州建设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产业先进技术与装备。推进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积极承接与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有较好契合度的国际和国内中东部地区资源加工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工业转移,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市场的出口加工基地,打造外向型特色优势工业体系,更高层次利用国内外创新及产业资源。三是大力拓宽市场。围绕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通过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推进昆明—文山—广西北部湾—广东珠三角、曲靖—文山—天保—越南河内—宣光—海防经济走廊建设,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和拓展,参与东南亚经济循环;州直有关部门要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并按规定给予奖励。
(四)保护知识产权,打造知名品牌。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能力,加强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鼓励企业开展专利开发和创立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活动;加强对企业注册商标的保护工作,维护企业品牌权益。加强执法,大力打击侵权行为。二是加强品牌培育。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积极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在继续提升“文山三七、丘北辣椒、广南八宝米”等已有品牌价值的同时,通过商品展销、品牌推介等品牌经营活动,结合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云南省和国家驰名商标。
文山州人民政府
2015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