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17:34:24 云南省民族学会567435
傈僳族历来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舞蹈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记载了傈僳族的社会变迁,又是傈僳族群众交流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哇其”,是流行于傈僳族群众中的自娱性舞蹈,男女老少都可参与,一般为手拉手的圆圈舞形式。舞蹈结构为分段式,每段舞蹈时间、内容、动作可有不同变化,段尾时舞者愉快地高呼一声后结束,把舞蹈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舞蹈中,对称动作较多,节奏鲜明快捷,跺抬有力,以脚步动作为主,手部动作主要由拉手、扬手、甩手等动作组成。舞蹈由傈僳族人自制的传统乐器进行伴奏,一般为男子弹琴,女子吹笛或弹口弦,曲调简单,边奏边舞,具有鲜明的傈僳族风格。整个舞蹈的节奏和动作变化由领舞者掌握,领舞者一般站在圆圈中心,手持乐器边弹边跳,众人相随。人多时,在村寨里的场地上围着篝火而跳;人少时,就在房里围着火塘而舞。凡在节日喜庆、亲朋好友相聚时,人们都会汇聚在一起,手拉手围圈跳“哇其”,其舞蹈欢快、热烈,充满了欢乐气氛,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迁俄”,是另一种流传在傈僳族群众中的自娱性民间传统舞蹈; “迁”,傈僳语意为弹或擦,即用脚掌轻擦地面。舞蹈形式为男女成双,各站一排,相对相视起舞,以男进女退、男退女进的形式进行。舞蹈动作有严格的对称性,以腰部和胯部的扭摆带动身体做斜向或横向的摆动。伴随着脚部轻擦地板,男女舞者规律地进退,舞蹈领队站在队首,男弹琴,女吹笛,边奏边跳,掌握整个舞蹈节奏和动作组合的变化。舞蹈由易到难,从“一步舞”、“二步舞”起,逐渐增加动作难度到“五步舞”或接其他舞蹈。“迁俄”舞蹈轻盈欢愉、姿态优美,傈僳族女青年身着长及脚面的蓝白纱织百褶裙,裙角随胯部的扭摆而轻盈摆动,更添加了舞蹈的恬静之感。“迁俄”舞除了在民族节庆时表演,还是傈僳族青年婚礼上必跳的舞蹈。
“哇其”和“迁俄”,两个民间传统舞蹈渗透着当地傈僳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传递出古老而质朴、粗犷而欢快的民族气息,是世代傈僳族群众智慧与艺术创造才能的结晶。舞蹈动作以脚步动作为主,双腿弯曲、双膝微颤的动律,以及身体动态呈现出的顺边美,体现了山地农耕文化对傈僳族传统舞蹈特征的影响。从舞蹈的形式、内容及舞蹈动作可以看出,当地傈僳族仍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较少受到当今时代主流文化的冲击,其民间传统舞蹈中蕴含着深厚的傈僳族传统舞蹈文化特征。
傈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尺木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 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在一年一度的年节“阔时”里,是展示和发展傈僳族舞蹈的—个重要时节。节庆期间不论男女老少,各自以不同方式用跳舞来欢度节日。人们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在劳作、生活里创造和丰富着舞蹈,给舞蹈赋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傈僳族舞蹈特点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用歌舞来表现内心的欢乐、喜悦或是苦闷与忧愁。
傈僳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是一种自娱性集体舞蹈。舞蹈在节庆、耕种、打猎、婚庆、建房时是为不可缺少的助兴娱乐方式,舞蹈一般要持续数日,要跳到尽兴后才会散去。
傈僳族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挖生地”、“种包谷”、“搭田埂”等,表现了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反映民族风俗的舞蹈有“亲朋跳”,是傈僳族举行婚礼时跳的舞蹈。还有模仿鸟兽的舞蹈,如“穿山甲爬岩”、“鸡吃食”、“鸟王”等,反映了傈僳族先民狩猎、游牧生活。娱乐性的舞蹈有“老本跳”、“独脚跳”等,表达了傈僳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傈僳族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手上不大明显。由于傈僳族世世代代在大山里劳作生息,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就给脚赋予特定的劳动动作。生活里他们用脚碓舂米,翻山越岭使脚蕴藏着特定动作的韵律等等。这些因素,形成了傈僳族舞蹈下肢的动作变化多样,表现的内容丰富。舞蹈的基本步法有单脚跳、双脚跳、踏步、踩脚、蹲步、踢脚等。舞蹈动作随伴奏音乐时而激烈、时而悠缓,男的憨实有力,女的轻盈潇洒。
傈僳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的形成,与他们生产劳动和模拟大自然,狩猎有密切关系。收获猎物,欢呼雀跃,手舞足蹈,渐渐演变为舞蹈的屈膝、用力跺脚、彼此合脚、左右拧身加上双手饶圈及前后甩动等基本动律。在大自然中,他们模仿动物、鸟类的生活而创作出形象生活的舞蹈。如模仿羊互相抵角的“毛羊占头”,舞者二人互对搭肩。打脚,双臂前后动,交换位置,酷似二羊在抵角。又如模仿斑鸠吃水的,舞者左右轻打脚、抬腿,以点头作鸟儿吃水状,模仿得惟妙惟肖。
傈僳族民间歌舞虽然是原始的、古朴的,但却是傈僳族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
傈僳族是一个热爱生活、互敬互爱、善于交际的民族,一般居住都比较分散,手拉手的大众舞蹈给他们创造了边舞边谈心的好机会,人们在舞蹈中加强相互了解,更是给恋爱中的青年人创造了增加感情的机会,许多美好的爱情就在舞蹈中萌动、发生。舞蹈是傈僳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傈僳族的舞蹈不仅是舞蹈,更是人们加强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和傈僳族热爱团结,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