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浅谈丰富多彩的双柏民歌小调

2015-09-24 14:27:50 云南省民族商会369242

双柏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东与易门、峨山隔绿汁江相望,南接新平,西与镇沅、景东为界,北枕楚雄,东北与禄丰相连。县城设在妥甸镇,全县区域总面积达4045平方公里,这里生活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总人口达15.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3%,少数民族中以彝族为主。全县辖五镇三乡,98%的面积都是山地,境内群山叠嶂、林海茫茫,石羊、绿汁两大江与32条河流纵横在双柏的山川峡谷间。白竹山、石碑山麓与哀牢山脉群山巍峨,石际清流常年不断。全县最高点为西部与景东县交界的大梁山海拔2946米,最低点是三江口,海拔556米,由于高差悬殊,形成了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因为双柏生态完好,气候宜人、水资源充沛、矿藏和物产丰富、民族文化浓郁、民族风情独特,加之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勤劳善良、能歌善舞,让双柏拥有了历史悠久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彝、汉为主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古老光辉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并壮大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音乐、原生态舞蹈、民歌小调等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我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我县各级民族文化部门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从民间歌舞和乐曲的收集整理到民间艺人的调查核实及命名等,都做了大量辛苦而细致的工作。双柏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也通过各类演出活动逐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双柏的阿噻调曾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优异的成绩,原生态舞蹈“老虎笙”飘扬过海到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演出,使双柏这块拥有璀璨民族文化的宝地,逐步让外界所知晓,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

一、 双柏的民歌、节日概论

双柏的民族歌舞广泛的流传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生产劳动和狩猎时唱的、有谈情说爱和谈天说地时唱的,还有在婚嫁和丧事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唱的。这些种类繁多的民族歌舞传唱在人们生活当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也把彝族人民热情豪爽、淳朴善良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双柏各地方的不同民族所流传的民族歌舞也是各具特色,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民族传统节日。比如,正月闹元宵,正月十五祭虎节,二月祭龙节,二月初八虎笙节、三月十五象山节、六月火把节、七月十五哀牢情人节、九月仙鹤节等。每到传统节日,那里的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到当地的中心广场点燃火把,跳脚对起山歌小调,通宵达旦开展各种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活动。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虎笙节和哀牢狂欢情人节更是源远流长,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据南安州志记载“星回节到,炬吹笙,跌座以歌和久,饮酒为乐”,更是盛况空前。

双柏的民歌主要有阿噻调、四弦调、阿乖佬、阿利则、阿苏蔗、仁义调、山歌小调等七个歌种。而每个歌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唱腔,尤其四弦调的曲调有八十调之多,演唱形式多样,歌曲内容丰富。由于少数民族古歌谣的发展历史悠久,歌手们经历了代代流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革创新。彝族民歌多采用彝语演唱,演唱时的唱腔、发音与本民族的语音、生活习俗等是基本一致的。

二、 双柏少数民族情况

双柏彝族主要分为阿车、倮倮、罗婺、车苏、山苏五个支系,他们有各自的语言,但历史渊源、心理、生活习俗和文字却是共同的。而人数较多的阿车(纳苏)、车苏、山苏支系大都集中于安龙堡乡和大麦地的石碑山下、绿汁江畔,这两个乡镇的彝族占当地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些地区,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相对闭塞,受外界先进文化影响相对较少,所以民族文化和艺术都保留了较古老的传统原形。彝族文学在历史上曾盛行一时,出现了大量的“毕摩”、“朵西”(彝族知识分子)等,使大量的古彝书、彝族民间文学资料、民间传说、故事、史诗得以保存下来。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安龙堡乡的彝族民间文学书籍《查姆》,就是一部经历了口耳相传、代代流传下来的彝族创世史诗,是民间百姓口头上唱天地、日月、人类、种子、风雨等万物起源的长篇叙事诗,主要采用当地民歌“阿噻调”和一些小调进行演唱。民间文学的繁荣,使民歌不断得到发展,并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彝族阿车支系,自称为纳苏婆,聚居在安龙堡乡和大麦地镇,总人口达一万六千多。本族语言属滇南彝语方言群的纳苏语,与易门、峨山等地相通,居住在绿汁江畔、石碑山麓。他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彝族共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比其它族别先进,有完整的语言、文字、历史、医学等方面的彝文书籍。阿车族的毕摩人数多,精通“贝玛调”,体现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毕摩施学义、方学文等,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毕摩活动用具、经书、衣、帽、杖刀。阿车族的服饰特别注重围腰的制作,做工精细、构思巧妙,体现出彝族妇女们心灵手巧的聪明才智。

阿车族人民喜爱歌舞,民间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每逢传统佳节,起房盖屋、娶妻嫁女,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要聚在一起,跳起轻松愉快的《四弦舞》、热烈奔放的《花鼓舞》,唱起婉转动听的《阿噻调》、《阿利则》等山歌小调。他们喜爱的乐器主要是四弦,很多民间艺人有较高的弹奏技巧和独特的演奏方式,优美而风格各异的四弦乐曲在峨山、新平一代也广为流传。

三、 双柏民族支系的几种民歌

阿噻调流行于双柏、峨山、易门、新平、绿汁江边一带,是以叙事为主的彝族山歌。安龙堡与大麦地彝族纳苏婆用阿车语演唱,大麦地上莫且法的方慧香就是用阿车语演唱。阿噻调的演唱形式多样化,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众人合腔,一人领唱调头再唱调子,也可独唱。它的演唱内容丰富,从人类起源发展、山川河流、天地星宿、劳动生产到农事节令、婚姻爱情等都有大量的彝文叙事诗。唱词多用五字句,唱词中套入“阿噻、哎噻、哟噻”等虚词,较难演唱。但当地的群众演唱却朗朗上口,能自然跟腔、合腔,使曲调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别具特色。

阿利则主要流行于大麦地镇底土、峨足一带。阿车族民歌用阿车语演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男女青年在一起玩乐,用四弦伴奏,只唱不跳,歌唱内容以爱情为主,属叙事性的曲调节奏较自由。

四弦调主要流行在峨山、新平交界的双柏县安龙堡乡和大麦地镇,“四弦调”可跳可唱,流行曲调非常多。民间艺人李富强就是安龙堡乡的四弦王子,他自弹、自跳、自唱,形成了能表现一定内容的民歌。四弦调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演唱,无场地的限制。

花鼓舞的开场曲“鼓舞”,也是流行于双柏县安龙堡乡和大麦地镇。过去主要在办丧事时唱跳,由于舞蹈节奏欢快、热烈奔放,后来逢喜庆活动和庆典活动人们都要跳花鼓舞。彝族倮倮颇支系也有山歌小调,妥甸镇、爱尼山、鄂嘉地区主要唱跳《阿乖佬》,法裱、雨龙、大庄等地主要唱跳《阿苏蔗》以及各种类型的跳笙调《青棚笙》、《合脚笙》。他们最喜爱的乐器有三弦、月琴、唢呐、竹笛。

倮倮颇的民歌主要是阿乖佬也叫阿乖乐,流行于楚雄、南华、双柏、新平、景东交界地哀牢山、鄂嘉、艾尼山、妥甸一代。阿乖佬可以说是一种舞种,流行广泛,群众十分喜爱,主要用三弦伴奏,也用竹笛、芦笙伴奏,由简单的两个乐句、六声和女声对唱。舞蹈有顺攒、倒攒、闪闪笙、方岭笙、穿花笙等。阿乖佬曲调旋律基本一致,曲调简单的两个乐句和六个小节构成无限反复,演唱者可根据对方的词意随机应变,千变万化,可唱欢乐调也可唱悲伤调,从而得到不同风格和情趣的阿乖佬。阿乖佬有上四里与下四里的唱法,但曲调结尾时都用阿乖佬、心肝佬、阿佬佬、小心肝作衬词,也有用阿苏蔗结尾的。

阿苏蔗和阿仁义主要流行于大庄镇、法脿镇、雨龙,也就是倮倮族聚居地。在民族传统节日和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欢乐时都要唱跳。正如歌词中唱到的“跳笙来、跳笙来,吹起笛子跳起来,跳笙要跳青棚笙,唱调要唱阿苏蔗”,曲调优美,节奏平缓,由完整的四乐句构成,便于跳唱,没有一定的歌词,用汉语或彝语演唱,演唱形成齐唱。唱山歌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社交活动,所以深受彝族群众喜爱。

四、 保护和传承民歌小调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曲调。我州牟定县的一曲“正月十五赶猫街”,使广大干部群众记住了牟定猫街。“挑水调”上了中央电视台,也得于打造水平的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尽管我县的查姆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还须以查姆文化的广博内容为源泉,强化精品意识,每年打造1——2个精品曲调,搬上彝族虎文化节的大舞台,并逐步向外界推介。

(二)搭建载体,提高表演水平。再好的民歌曲调,如果缺乏展示的平台和机会,也会出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实践充分表明,在虎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广大文艺队伍既完成了表演任务,队伍本身又得到了锻炼,表演水平和技巧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虎文化节大舞台本身就是一个绝好的练“舞”场。

(三)关心和重视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在一切工作中,人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物质条件替代不了的,我县广大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对传承和宣传、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县委、政府已经出台了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每月给予一定生活补助的决策,县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这批生活补助的管理发放和民间艺人的考核工作,以后还要想办法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集中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上。

(四)重视创新,增强活力。我县驰名的“三笙”(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舞蹈动作过于硬气,而且创新少,不利于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作为口耳相传的民歌小调更要注重娱乐的因素,要从服装、道具、音响、动作、场景、乐器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使观众喜爱,易于接受,便于传唱。



责任编辑:王俊春录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