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4 13:48:17 来源:云南省民族学会 作者:冉向阳35678
文山是物产丰富、历史厚重、人杰地灵的红土地;文山是民族众多、边境线长、州情特殊的“新高地”。今天,在实施“新高地”
战略过程中,需要学习发扬文山历史文化名人楚图南、柯仲平等革命先辈的事迹和精神,热爱家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边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过去,一提到楚图南、柯仲平,文山人都会自豪地说,这两位文化名人、革命先辈都是文山人。事实的确如此,文山本土出生的楚图南、柯仲平,不仅是文山人的骄傲,而且在云南和全国都有广泛的影响,是中国历史文化界的典范。
今天,在文山这块土地上,又有多少人知道楚图南、柯仲平呢?自己作为一个工作在文山的外地人,也是通过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原因,才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了解、分析、研究《文山州志》中记载的楚图南、柯仲平革命先辈的事迹。他们既是革命先辈更是历史文化先驱。研究、学习他们的精神,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后人学习先辈,弘扬先辈精神,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坚定边疆快速发展的信心,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文山而努力奋斗。
楚图南精神之所在
楚图南于1899年在文山县城上条街出生,幼年因父亲宣讲革命主张,受地方习惯势力排挤而全家出走至昆明。16岁考取昆明联合中学,临近毕业那年,因成绩优异,成为学校上报省府受奖免交客籍费的惟一学生,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亲自批示:“转饬该生力求进步,勿稍松懈”。楚图南不辜负希望,勤奋努力学习,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与其他同学一起,组织“劳动文化社”,创办《劳动文化》周刊,成为进步的优秀学生之一。毕业后回昆明任教于省立一中等学校。遵照离京时李大钊的嘱咐,广泛接触学生,推荐进步书刊,组织学生会,引导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底接到中共北方局通知,转赴东北开辟工作,1926年初转为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楚图南一直在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8年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主动提出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请求,离开了工作岗位。1994年4月在北京逝世。
楚图南一生执着追求真理,勤奋学习,提高自我,淡泊名利,严于律己,谨慎用权,公私分明。他既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受人尊敬景仰的慈祥的长者。他虽然身居国家领导人的高位却没有奢求,在北京工作40多年时间,一直居住在古老的四合院里,清茶淡饭,俭朴立世,友善待人,忠诚事业,名载史册。楚老一生许多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山人学习和发扬光大。其精神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孜孜不倦读书学习。他的求学时代,正是民不聊生、白色恐怖的民族苦难岁月,年幼的他把学习知识放在第一位,成为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省长批准的惟一享受“免交客籍费”奖励的学生。他把读书学习视为生命和事业的源泉。他在《论读书》一文中这样写道:“读书和学习,第一,在个人方面,是生命力的不断解放扩张,和充实。第二,在社会方面是接受经验,是理解人群,和推动社会的进步。除此以外,读书和学习便没有什么更值得称述的目的和态度了。也惟有如此,读书才会使个人坚强进步。一天一天的走到确信,伟大和光荣的未来。也惟有如此,读书人绝不会是社会的蠹(音“度”)虫和寄食者,而是光明和真理的寻求者和支持者,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先知和证人。”
探索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和新理论。楚老对云南乃至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位熟悉中国历史、知识渊博的史学家。在抗日战争年代,他深刻反思中国的现状和未来,通过战争分析研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提出了“唤醒民众觉悟,积极保卫国家”的新观点。他是一位书法家和理论家,他的书法特点鲜明,独成一体,珍贵的墨宝成为历史的永久珍藏;他不仅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而且还深刻研究学术、外交等领域,提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于学术的宽容”的著名观点,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许。有关资料评价楚老是“成就卓著的学者,20世纪最负盛望的云南籍名人之一。”
淡泊名利清政廉洁。楚老担任领导职务后,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及亲属谋取任何私利,国家配给他因公乘坐的汽车从不私用;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后,惟恐身边工作人员违反纪律,他经常叮嘱要遵守规定和外事纪律,把外国友人赠送给他的礼品按规定上交国家处理;对家乡赴京探望他的后辈谆谆告诫,不能借他之名伸手向组织要名誉地位,谋取特权和私利,并经常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至”、“纵有凌云志,不忘菜根香”等诗句勉励后辈;对家乡干部谆嘱书勉,要“敬恭桑梓”;生前他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不向遗体告别,不送花圈,遗体送给医院作科学研究,不保留骨灰。楚老的言与行,是对廉政文化的最好诠释。
柯仲平精神之所在
柯仲平1902年1月出生在广南县城小南街,原名柯维翰,六七岁时已略知家事艰难而刻苦读书,隔壁黄三奶因天不亮即听到读书声而戏称他为“报晓鸡”。1916年在广南读完高小,考取省立第一中学,远离家乡到昆明就读。因才识过人、勇于任事而被选任学生自治会会长。1919年5月中旬,北京“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昆明,各学校学生会负责人立即组织同学积极响应,开展示威游行、街头演讲、砸日本洋行等爱国运动,他首次创作并登台演出了话剧《劳工神圣》。不久,成为昆明地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他与其他同学共21人秘密发起成立“大同社”,成为云南出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群众革命组织。同年,他创作的抒情诗《白马与宝剑》发表。1921年末,他向往北京是民主运动的摇篮,自昆明取道越南到北京,并更名为柯仲平。1930年3月,柯仲平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曾经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席、西北艺术学院院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务。1964年10月在陕西因病逝世。
柯仲平是我国著名的“狂飙诗人”,在战争年代,坚持用诗歌宣传革命真理、批判反动阶级、鼓舞革命士气。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创作的长达两千行的长诗《边区自卫军》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并亲笔批示:“此诗很好,赶快发表”。他所创作的诗歌和戏剧被毛主席称赞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其精神对后人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柯仲平从青年学生时代创作第一首抒情诗《白马与宝剑》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紧紧把文化艺术与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融合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和平时期,他一直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了许多文学艺术名篇。在白色恐怖年代,他创作的许多诗篇,以其烈火般的革命激情,倾诉着对黑暗势力的强烈不满和痛恨。因此,他多次因“宣传赤化”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仍然积极宣传革命文学主张。他一生与文化艺术结缘。根据时代的要求,为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奋斗。正如他讲的那样:“艺术是时代的、生命力的表现。伟大的艺术,必是抓住了时代的中心、时代的生命而创造出来的艺术。”
坚持文化艺术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柯仲平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源于对基层生活的切身体验和真实反映。在延安时期,遵照毛主席要把诗歌推向街头的指示,成立了“战歌社”,柯仲平担任社长。自此,延安地区的诗歌大众化活动日益蓬勃发展,诗歌朗诵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表达形式,广泛出现在人民大众中间,同时成为直指敌人的一种战斗武器。1938年,毛主席要柯仲平针对广大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京戏、秦腔,更新戏剧内容,扩大宣传面。他立即四方奔走,物色人选,成立“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现代人和事,深受农民欢迎。1979年9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在“柯仲平悼念会”上,为他平反昭雪,彻底恢复了名誉,正确评价“柯仲平同志实践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对文艺与群众结合,走大众化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柯仲平同志在诗歌创作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用自己的笔,终生为党的事业,为无产阶级奋斗不息•••••• 。”
发挥历史名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边疆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楚图南、柯仲平等革命先辈求知求学、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的典型事迹和卓越贡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宣传发挥历史名人示范引领作用,对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在新的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加快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起着先导激励和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云南精神”,宣传发挥历史文化名人作用,传承悠久民族文化,培育全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文山为例,笔者作以下思考和探索。
营造学习弘扬历史文化名人精神的良好氛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白色恐怖、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上个世纪初,从文山本土走出楚图南、柯仲平两位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杰出的文化知名人士,是文山人的骄傲和自豪。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文山,可以理解为文化厚重如山。弘扬文化名人精神,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文山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需要德才兼备、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领导者,而且更需要有文化知识、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的劳动者。对此,我们应该始终重视学习环境建设,把读书学习增长知识本领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重点抓好“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公务员的读书学习、城乡社区学习环境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学习推广军营文化经验”等工作。进一步营造人人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科学制定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编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把“云南精神”贯穿始终,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基本任务,确定建设发展项目,以村和社区为重点,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边防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立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公益性文化活动条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城市和部分重点集镇的建设规划上,应该保留有着悠久民族文化历史的建筑,新的规划建设突出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把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要特别重视文化事业项目建设。作为有着灿烂民族文化历史的民族自治州,城市没有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乡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一些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除看电视外(少数偏僻农村还收不到电视节目)基本没有其它渠道。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首要的是加快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在乡村,要充分学习借鉴近几年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文化科技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使新农村项目建设到哪里,那里就有文化活动阵地,并增大投入,完善文化活动阵地的功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在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村建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和支持,在农村建立永不走的“文化工作队”,使其在本土上发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精神文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应该与“和谐村寨、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相辅相承,互为作用,按行政区划可以涵盖所有单位人和社会人;文化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为宣传重点,突出精神文明建设中道德为先的主题,弘扬美德,传承文明,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在城市,要突出文山位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规划建设民族文化阵地,充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为传承历史民族文化、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好基础。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彻底改善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体现最突出和明显的是包容和厚重。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同时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只有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结合文山州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等优势和特点,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民俗民风展示、民族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民族风情园”,通过走市场化建设发展的路子,实现持续发展。同时,要力避项目的重复规划建设,突出民族特征,张扬人文个性,依靠独特取胜。一是要以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重点。文山州11种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绽放出的绚丽多姿的民族之花,照耀着七乡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文山州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马关阿峨版画、西畴兴街刺绣、文山攀枝花蜡染等工艺品,不仅向世界宣传了文山,而且赋予文化丰富的内涵;电影《倮•恋》、《阿峨之恋》的成功,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广阔的市场前景。民族的既是大众的更是世界的;特色既是资源更是优势;趁势而谋趁势而上,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以“坡芽歌书”等现有优势品牌为龙头,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展示优秀民族文化,赢得观众和市场;在现有基础上,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文艺领军团队、领军人物和领军剧目,形成市场优势;打造包装各民族的文化经典品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民族文化与开放世界相衔接,编导演绎出更多深受社会观众喜爱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让世人从文山历史与现代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品尝人生、陶冶情操、享受快乐。二是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文山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不可缺少的平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生力军,而且也是市场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州内,三鑫集团就是典型的代表。董事局主席金朝水先生以一个企业家的远见卓识,率先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融为一体,先后成立了“三鑫艺术团”、“文山州朝水文学艺术促进会”,在经费、人才方面提供坚强的保证,使企业增添了强劲的文化艺术活力,助推企业快速发展。比如三七文化、旅游文化、特色产业文化等特色品牌文化,只要更多独具慧眼的企业家参与,在文化文艺专门人才的指导包装下,在政府的扶持下,企业文化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产业;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把企业文化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规划,优势互补,完全可以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做强做大企业的文化产业,实现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重视并引导州内已有一定规模的印刷包装、广告宣传、娱乐会展等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特别是在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使州内的文化企业能够高质优价地生产客户所需的众多的文化产品,既减小成本满足市场需要,又能发展文化企业努力扩大生产经营。
加快培养文化事业专业人才。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泰民安都离不开这个灵魂的坚强支撑。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文化专业人才的保障。从文山实际及长远来看,重点应该加强拔尖专业领军人才、基层文化专门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通过专业人才的智慧,编创出的以《敲响铜鼓》、《踩山舞云》等为代表的优秀作品,在社会产生强烈的反响,通过舞台向世人展示了边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扩大了文山的对外影响。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自行培养、送出去深造培养等有效形式,加快培养一批州内拔尖的文化文艺专业人才,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精品;重视乡土文艺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安排必要的资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保证队伍后继有人,杜绝“自生自灭”的现象发生。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借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州、县(市)文化馆的功能,加大对基层的文化指导服务力度,使文化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文化馆”,为乡村、社区培养更多的文化专门人才;切实加强乡镇文化工作站建设,充实队伍力量,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把椅子”的突出问题。乡镇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只有从根上解决好乡镇文化工作站人员、资金、场所、服务等问题,才能有效地扩大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面,才能真正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