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傣族音乐

2015-09-21 09:52:47 云南省民族学会116312

傣族音乐起源于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傣族先民的牛产、牛活紧密相联。、经过世代傣族人民的反复加工、锤炼,形成了今天种类多、音调美、民族特色浓厚的繁荣景,傣族音乐因地域不同又有所差异。

傣族民歌以优美抒情见长,它的特点是歌词长短不拘,多至野外演唱,旋律悠扬舒缓,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也灵动和自如,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可以大家载歌载,也可一人领唱,多人舞蹈等;在劳动之余的夜间歌唱,多是表达爱情的,它的曲调缠绵委婉,轻声吟唱,在各种传统习俗中或礼神佛活动中,傣族人都离不开歌唱,这种民歌多称调子。同时也有歌唱与朗诵相结合的特点。

民歌在形式上比较自由,韵律不很严格,曲调节奏也较灵活,各地唱腔多有不同。根据唱腔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城子山歌、坝子山歌、芒市山歌、瑞丽山歌、鹦鹉歌(以上德宏地区)以及情诗调、甩、索(以上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等多种形式。德宏大部分地区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一带滑音、装饰音较多。而瑞丽山歌则活泼、爽朗,各有特色。但总的说来,傣族民歌的风格都较为柔和优雅,抒情色彩比较浓厚。

“依拉荷调”属于伴舞歌曲,凡是群众跳集体舞时,都要唱此曲调以作伴舞。据考,此曲调有悠久历史,产生于“诗、歌、舞”还没有分家,还融为一体的时代,可称之为古曲。由于音节简短,节拍性强,又富有民族情调,既能起到统一集体舞的功能,又能达到助长舞兴的作用,因而被群众视为“不可缺少的调子”,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章哈调”是西双版纳地区最流行的傣族民歌调子,绝大多数人都会唱,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因它带有某种“说唱”因素,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曲艺,或者说带有曲艺的某一特征。其实,曲艺与民歌同源,都是原始文化的后裔,它们在某些方而有相同的特征并不奇怪,用不着在概念上去争论。以字意直译,所谓“章哈”者,即“歌手”也。从该词汇的原意出发,凡是傣族民间歌手所唱的调子,均可称为“章哈调”。这就是说,它实际上是傣族民歌调的一种总称,泛指一切民歌调。这样,在这一总称之下,便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许多多具有地方性区别的调子。一般性的没有特点的用不着提及,最常见的最有特点的有两种:一种叫“敢哈藤”,意指“在山上唱的歌”,此类调子多为“随心而发,随兴而起”,无拘无束,可长可短,可高可低,虽有某些固定的旋律,但节奏变化可任由歌者自由发挥。另一种叫“敢哈篮”,即用竹笛伴奏的调子。据老百姓讲,这才是“章哈调”的原型。唱此调时,定要两个人,一个吹笛,一个唱调;调不能离笛,笛不能离调,二者一定要配合得很好。这样就需要有固定的旋律和调谱,存大多数情况下,“其旋律均由61235五声音阶构成,以1 3 5为其骨干音,节拍为2/4规整节奏,结尾音为徵音。曲调欢快跳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傣族民间音乐,与傣族民间乐器紧密相连,相互匹配,难以分割。俗话说:“唱什么歌,吹什么笛;耍什么戏,敲什么鼓。”形象地讲明了歌与笛、戏与鼓的密切关系。傣族的乐器,主要有葫芦丝、竹笛、胡琴、鼓、锣、锥等六种,用途其及广泛,每种乐器都能配多种曲调。

葫芦丝。以德宏傣族地区为最多,景谷、双江一带傣傣族地区也有。此乐器原是男女青年恋爱时的传情工具,就像“密码”一样,它有许多固定的音符可代表某些固定的语言。因此,知情的人一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话。近代,由于它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音域广,音色美,优雅动力听,所以,用途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傣族传统乐曲和创作乐曲,都喜欢用它作伴泰

竹笛。西双版纳地区最多,主要用作章哈调的伴奏。章哈歌手常说:“笛声不同,嘴巴难开。”意思是说,没有竹笛伴伴奏,就没法演唱章哈调。所以,章哈歌手到外地演唱时,都要随身带着十多支竹笛以备用。并且,伴奏者与演唱者的位置,也有一定规矩,一般是演唱者在右,伴奏者在左。此种乐器原来也是男女青年恋爱的传情工具,但其功能已随着岁月逐步变迁。

胡琴。傣语称为“子”,属拉弦乐器。琴筒有用葫芦做的、有用椰子壳做的、有用牛角做的,因而可分别叫做葫芦琴、椰子琴、牛角琴。琴筒的平面大都用笋叶封蒙,琴杆的顶端常以孔雀或龙作雕饰,以丝线作弦,马尾作弓。常用于民歌合唱伴半奏。演奏时,多为滑音和倚音;音色接近于小提琴A弦音色,甜美、柔和,有其独特的民族风味。

鼓。傣语叫“光”,是傣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系总称,种类繁多,有大鼓、小鼓、单筒鼓、双筒鼓、象脚鼓等十多种。大鼓,又称圆鼓,传说,原是古代的战鼓,是用于指挥战斗的,平时置于土司宫廷门外,以作召集臣民的讯号。但后来,佛教兴起,也置大鼓于寺内,以作召集教徒到佛寺朝佛的讯号。然而,广大百姓却将它视为一种乐器,以击鼓为乐。击时,双手持两个力茨槌,边舞边击,舞姿雄健优美,鼓声洪亮深沉,如惊雷四起,万马奔腾,震人肺腑。

象脚鼓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每逢节日佳期,都要举行象脚鼓比赛。因地区不同,使用人不同,鼓身的大小也不同,故有大中小之分。大象脚鼓长2米余,音响十分洪亮,但击时不能背着跳跃,因太长,只能站在原地,将鼓身的尾部置于地下;中象脚鼓约长80-90厘米,可背在肩上边击边舞,声音洪亮,动作活泼,人们常见的大都是这种类型;小象脚鼓长约40厘米,大都作为教具,即成年人教少年儿童学习击鼓技术之用。

傣族的锣、镲、铲,种类也繁多,大小不同,音色各异。但只属于象脚鼓的配套乐器,很少单独使用。

责任编辑:王俊春录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