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白族民间歌谣

2015-09-18 11:36:02 云南省民族学会270673

白族地区古代就产生了歌谣,近代产生了白族调、啃益调、对口山歌、四句调这四种民歌。其中,白族调流传最为普遍,其他三种在不同地区流传。以区域划分,大体分布为: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主要流传白族调和对口山歌;白族支系那马、勒墨人居住的澜沧江、怒江地区主要流传啃益调;湖南桑植县白族主要流传四句调和对口山歌。

一、歌谣

白族歌谣当中,最早产生的是古歌谣,现流传下来的仅有《华阳国志》中的《行人歌》和《云南通志》里的《河赕贾客谣》两首。

《行人歌》云:汉德广,开不宾。 渡博南,越兰津, 渡兰沧,为他人。作者描写的是公元前105年郭昌征昆明,开通了博南(今永平县)古道的事。它把修路民工们的艰辛和怨恨,写得真切生动感人。

《河赕贾客谣》云:冬时欲归来,高黎贡上雪;夏秋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贿绝。六句诗把大理商人羁留他乡的苦与愁,概括地描写出来,感情逼真生动,是古谣的一首佳作。

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当中,人们生活苦不堪言,白族人民常用民谣对黑暗现实进行诅咒、讽刺和鞭挞。

白族民谣是用白语或汉语两种进行创作,特点是句子短小精悍,语言洗练泼辣,直言其事,一语之中包含幽默和鞭挞,使人感到意味深长。

二、白族调

白族调是普遍流传于白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凡民族盛会、生产劳动、男女谈情说爱都可以唱。

它的结构,每首由八句组成。第一句常用“花上花”、“翠茵茵”、“机落堆”等三个音节起兴作韵头,第二三两句为七字句,第四句为五字句,第五六七句为三个七字句,第八句是一个五字句,俗称“三七七五”和“七七七五”诗体。讲究诗律押韵,一般押一、二、四、六、八句尾字韵。歌唱时,每首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转韵或换韵。

白族调的韵头,起定韵和起兴作用。据传,白族调有36个韵头,其中又分为母韵和子韵两种。一般而言,民歌多用母韵,每韵拥有上千首;用子韵的民歌少些,每韵仅十来首到上百首。

白族调广泛反映白族人民生活内容,如歌唱劳动、反映纯真爱情、反映人民遭受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白族风俗习惯等。

剑川著名的《泥鳅调》唱到:

细鳞鱼儿惊惶惶,

有了地盘没水塘,

有水之处没有家,

水藻下面藏。

天天躲藏憋不住,

刚刚出门被捉住,

将我塞进鱼篓里,

逃也逃不脱。

那汉子说“拿来煎!”

婆娘说“要拿来腌!”

将我摆到桌面上,

你请我又邀。

捉我的人眼要瞎,

吃我的人要倒塌,

纵然无力来反抗,

要用刺卡他!

作品以拟人手法描绘鱼儿被捉的仓皇情景,以满腔怒火控诉封建社会农民摆脱不了被统治阶级压榨的苦难命运,形象地表现出白族人民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啃益调

啃益调主要流传于白族支系那马、勒墨人中间,是一种自由体诗,句式结构长短不一,由一节或数节组成。唱时不求押韵,只求顺口。啃益调分为以祭祀祝词为主的“打啃益”,以史诗、叙事诗为主的“耍啃益”,情歌为主的“兆啃益”三种。

有首反映劳动生产的歌唱到:

在茫茫的海子边上,

有块干涸的海子,

是一片广阔的牧场。

那天,我们放牧到这里,

水草长得格外肥茂,

羊群像星星洒落在上面,

牛群在上面活蹦乱跳。

碧落雪山的山顶白雪皑皑,

冰封土冻都不必怕,

我们的牛羊群啊,个个膘肥体壮。

这首诗反映了牧人在冰封土冻的严寒冬季,也能够把畜群放养得膘肥体壮的喜悦心情。

四、对口山歌和四句调

对口山歌原是汉族山歌,后流传于白族地区。这是一种随口编唱,上山下地劳动都可以唱的山歌,风格高亢嘹亮。

每节诗由两个诗句组成,可押韵可不押韵,曲调乐段由四句组成。内容多为男女对唱的情歌。如:男唱:相交要学长流水;女应:说合了,细水长流不断根。

四句调,也是汉族传入白族的小调,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四句或五句一首,音韵优美,不仅有短调,还有长调,是湖南桑植县白族最流行的民歌。如:韭菜花开系浓浓,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两人心意合,冷水泡茶慢慢浓。(据《白族文化大观》)

责任编辑:王俊春录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