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8 09:30:41 云南省民族学26934
白文残瓦是抗日战争时期考古学者首次在南诏大理国故地发现的。1938年11月—1940年6月,吴金鼎、王介忱、曾昭燏三位学者在大理考古,在点苍山下南诏以及南诏以后的遗址中发现了古代1300年前的白文有字残瓦200多片,共54个字符。1953年省博物馆的几位同志和孙太初在姚安和巍山发现并收集到有字瓦100多片。以后,在羊苴咩城、龙口城、龙尾城、大厘城、一塔寺、金梭岛、邓川德源辞、弥渡白崖城遗址,也陆续发现了古代有字残瓦,一面是细布统一,另一面印有文字。其年代大体都属南诏时期,个别也有大理国时期的。这些字瓦现分藏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部处。
白文残瓦的符号和文字,包括如下几类:
1、记号。多为线条简单的符号,所代表的信息难以确知。有时也和文字符号连用。
2、自创文字符号。大多由汉字增减笔画而成,文字形体与汉字有明显区别。其中一些字在其他白文文献中也有出现。另有少量用汉字偏旁重新组合的新造字。
3、汉字人名。
大理点苍山下南诏太和古城遗址发现的残瓦“田买”、“苴咸造”、“买诺”,以及50年代姚安高陀山一直发现的残瓦“白伝”、“官偌”等字是现今见到的最早的白文资料。这些有字瓦的出土,为白族“有文字说”提供了说服力和历史证据。
白族祖先通过这些记号,想记载什么信息,至今仍是谜团,有学者认为大概是瓦匠所作的记号。这些字是读汉语还是白语,表达什么意思,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