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瑶族

2015-09-17 08:34:17 云南省民族学会18434

民族概况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21。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瑶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瑶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林副业,小部分瑶族地区则以林业为主,兼营农副业。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和林副业生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一般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瑶族社会基本上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阶段。在瑶、壮、汉、傣等族交错杂居地区,田地、山林等主要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云南部分瑶族山区则长期处在傣族土司的统治之下,瑶族农民对领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个别瑶族地区保留有少量的原始氏族残余,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这类地区土地占有关系的特点是:大部分土地被汉、壮族地主所占有,瑶族地主极少,瑶族劳动人民和汉、壮族劳动人民一起受着汉、壮族地主的压迫剥削。此外,还有小部分土地归村有和社有,共同使用,如广西南丹瑶寨的所谓“油锅地”、“油锅田”就是。“油锅”,即指用锅吃饭的一个父系家族。每一个父系家族内包括几个或十几个小家庭,油锅成员彼此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有共同遵守的习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地区还保留有“瑶老制”和“石牌制”的社会组织形式。瑶老和石牌头人一般由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经验丰富的老人担任。这些头人由群众选举产生或在办事过程中自然形成而则由群众公认。大凡维持社会秩序、组织生产、安排宗教活动、组织群众抵御外来侵扰等,都由瑶老或石牌头人负责。建国前,广西金秀瑶族居民把社会公认的习惯法镌刻在石牌或木板上,凡有违背者,石牌头人有权予以追究或处罚,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并引起群众公愤的,石牌头人有权给予严厉处分以至处以死刑。随着瑶族地区的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及国民党统治势力逐渐深入瑶族地区,有些瑶老和石牌头人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任,利用手中握有的权势制造事端,扩大纠纷,敲榨钱财,从中渔利,使原来具有原始民主性质的社会组织形式日益蜕变。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根据瑶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及各种封建特权,瑶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在瑶族人民聚居或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共建立了以瑶族为主或有瑶族参加的自治县12个,即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以及广西龙胜、防城、隆林各族自治县、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此外,在瑶族人民的小片聚居区还分别建立了200多个民族乡。瑶族干部队伍也随之成长。

几十年来,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人民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拦河筑坝,凿山开洞,兴修水利,发展交通,使瑶山的经济稳定增长。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商品粮和烤烟基地之一。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近两亿元。广东连南、乳源的瑶族利用广东对外开放的优势,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发展对外贸易,大上“三来一补”项目,近几年其经济有了巨大变化。金秀、江华县瑶山的森林资源异常丰富,这里的瑶族人民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建设用木材,还提供了不少橡胶、八角、香菇、木耳等林产品和亚热带植物产品。瑶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提高,过去那种“刀耕火种在上坡,收入不满小半箩,山竽野菜度日子,火堆蓑衣当被窝”的悲惨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些地方开办的瑶族小学、瑶族中学和瑶族班有声有色,瑶族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瑶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昔日“只闻鸡犬叫,不闻读书声”的日子远去了。如今的瑶山交通、通讯、邮电事业、广播电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瑶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独特的民族风格。瑶族民间医生多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医药的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在本民族内部自成体系。 瑶医认为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盈亏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病因可以是多方面的,诸如气候异常、瘴气疫毒、蛊毒风痰、精神刺激、饮食劳倦,先天禀赋,虫兽外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在某些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痧症、痨症、痰症等,反过来作用于机体成为继发病因。

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触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及观察患者大小便的质、色、气味来辩别疾病。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针灸、针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处,还应用瑶医特有的磨药疗法、杉刺疗法、火功疗法、火油灯疗法、火堆疗法等治疗一些疑难杂病,常收到满意的疗效。 瑶医临床用药达一千余种,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其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104种瑶医常用药,并把药物分为“风药”和“打药”两大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及传录给后代。

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大量的临床验证还表明,瑶医药对精神分裂症癫痫、乙肝、肾炎、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对肝胆及泌尿系统结石的溶石治疗更受到患者的青睐;特别是瑶医对各种恶性肿瘤和红斑狼疮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瑶医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和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继续为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

风俗习惯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禁止杀狗食肉。传说槃瓠“其毛五色”,所以,瑶族喜穿“五彩衣”,无论男女,都要在领边、袖口、裤沿、胸襟两侧绣上花纹图案。有的上衣前短后长,形似狗尾。妇女把发髻梳成多角状,再覆上花帕,形似狗耳;男子裤管两侧绣上红线,象征槃瓠受伤后流下的血丝。有些地方的神龛上筑有“狗巢”,塑有狗像。有的在除夕和尝新节举行祭狗仪式时,在祖先神龛前用狗食槽盛放猪肉、豆腐、米饭献祭,祭毕喂狗,然后全家才能进食。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很早就受道教的影响。据20世纪50年代在广西大瑶山等地发现的明代瑶族道经手抄本,以及碑文和墓志中关于度戒后使用法名的记载,说明至迟在明代,道教已在瑶族地区流传,并和瑶族固有宗教相互融合。道教教职人员称为师公和道公。他们略识文字,粗知瑶族的历史和传统,分属于道教正一道的不同派系,崇奉“三元”者,称师教,又称武道。崇奉“三清”者,称道教,又称文道。师公的经书多用七言韵文,汉字书写,瑶语读音;内容大多分别叙述众神来历。法器有瑶族长鼓(又称黄泥鼓)和木雕、纸绘的各种神鬼面具。道公的经书多是神咒谶语,法器有锣鼓和钹等,与汉族道士所用无大差异。师公主要为人跳鬼,道公则为人们打斋、超度亡灵。由于两者被认为能传递神灵的意旨,而受到人们的敬畏,有的升任为村寨头人。他们经常与巫师“那曼”(金门支瑶族)和“楼缅”(优勉支瑶族)合作。楼缅和那曼专为人占卜问鬼,多由男子充当,个别地区也有女巫。师公和道公也兼作巫师,为人卜卦、跳鬼。

戒道

成年男子必经的宗教仪式。未经戒道不算成年,不能结婚。如果一生不举行戒道仪式,被认为生前不能获得神灵保护,死后不能列入祖宗神龛接受供奉。戒道有度师、度道两个派别。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系中两派仪式不尽相同。广西上思县金门支瑶族举行戒道仪式的只限于男子,年龄在15岁左右,由父亲带领拜认师父。如属度师,拜师一人;如同时兼及度师和度道的,则拜三名师父(师公、道公和二元公)。然后由师父择吉举行戒道仪式。度师与度道都要设坛念经,拜请神鬼。度道所请神祇为三清等,仪式中包括设坛请圣、步虚、宣戒、授受牒文等,需两夜一天。度师由师公请三元、老君、玉皇等神祇,除在室内设坛外,还要到室外接受“云山法”(或称“跳云台”)等考验。在平地上搭一高约两丈的高台,受戒者由师父引登上台,师父及其助手在台下念经作法,受戒者抱膝团身,从台上翻滚而下,跌在台下的藤网里。网内垫被一条,师父先将被子包裹受戒者,然后打开,象征从天而降。无论度师或度道,仪式结束后,均由师父授予印鉴、牒文,并赐法名。印鉴和牒文由受戒者保存,死后烧化。优勉支瑶族成年男子戒道在婚后和妻子一起进行。云南金平县红头瑶度戒时,夫妇穿上结婚时的盛装,师父作法后,交夫妇木版各一块,上书生辰八字,生前妥藏,死后随葬。广东连南瑶族妇女身背小孩参加戒道,称“打道箓”。广西大瑶山盘瑶戒道还有“睡阴床”、“挂灯”等仪式。

戒道仪式隆重盛大。受戒者在此期间须与师父一起过清静寡欲的生活:不吃荤,不劳动,禁房事;出门戴帽,走路低头,不许同他人尤其是妇女说话。经过戒道的人,可以学做师公或道公。

鬼神崇拜

瑶族世居山区,崇拜山神。他们每每结合伐木、狩猎等生产活动进行祭祀。在广西十万大山从事刀耕火种的瑶族,在砍第一棵大树时,要由“保头”(伙耕组长)“喃神”并先砍一刀,然后大家动手。北部的瑶族,在举刀砍伐时,不许声张,认为不如此则会被压死或受刀伤,砍倒后要压纸钱,表示给山神以报酬。入山采集,要将首先采集到的三件物品与随身带来的一点米饭一起抛在森林里,敬献山神。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入山狩猎,如获山兽,即砍下兽头祭谢山神。

在翻土、播种、收割时,都要祭拜土地神。浸种、播种、收割、建仓、入仓、开仓都要择吉祭谷神。他们认为谷神胆小怕羞,生产过程要谨慎小心。浸种有宗教性的洗礼;谷物生长后要“保苗”、“赎禾魂”;开花前要“求禾花”;成熟时要迎接谷魂回家。

发生火灾,要请师公念经,祈求天神灭火,火鬼不要作祟。他们还认为雷王管天上雨水,龙王管地上和海中的水,并有相应的“雷日”、“龙日”。每逢这一日,则不锄地、不舂米、不挑粪、不戴雨帽或草帽出门,否则会引起天旱或大雨。春节还要到井边、溪边祭水神,新娘步行至夫家的途中,凡经过溪流均要投钱币;到夫家后,又要投钱币于水缸和水桶中,表示敬奉水神。

瑶族认为社神是村寨的保护神,每年定期祭社。仪式由村老主持,道公、师公协助,各户派一男子参加。祭社除向社神举行祷告仪式外,还杀猪聚餐,通过“社约”,由村老颁布执行。社约规定一年内生产生活各种条规,并制定违反条规的处罚办法。

丧葬仪式

人在弥留之际,口中要含银币一枚。断气后立即在门口鸣枪,通告村邻,亲族戴孝哭灵守灵。入殓时要请道公净棺,出殡要打斋送魂。他们认为人死后有三个魂:一个在家,一个在墓地,一个在“扬州十八洞”。打斋送魂就是把后两魂送走。如果死者未经戒道,则要行“开路”仪式;已经戒道的,则行“清蛮”、“点兵”仪式。出殡送魂时,由孝子捧公鸡走在灵柩前“引魂”,道公随后鸣锣开路,灵柩和送葬队伍随后。一般守孝期为四十九天,也有长达三个月的。守孝期不睡高床,不坐高凳,不吃荤,不穿布鞋和花衣;参加酒宴不坐上席,不划拳唱歌。死者名字要供入神龛(一般限于祖父母、父母两代亲人)。农历每年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半、十月十六和除夕,都要祭祖。清明、七月半和除夕是祭祖的大节。受祭祖先不限于祖父母、父母两代。凡子孙得知名字的祖先均设供奉祀。

图腾遗迹

根据瑶族民间传说和诗歌、宗教典籍、宗谱等有关记述,瑶族始祖名槃瓠(或称盘护),是远古高辛氏的一只龙犬,因帮助高杀败犬戎,立功受封并得高之女为妻,生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他们以承认自己是龙犬的子孙,作为追宗认祖的根据。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瑶族达努节

达努节又称祝著节、祖娘节、瑶年、二九节,是广西马山、隆安、平果、巴马、都安等地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达努”在瑶语中的意思是“不要忘记”。达努节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一般欢庆三天。节日的周期各地略有不同,是根据当地习俗、作物收成、人畜兴旺等情况决定的,一般一年一次,也有的地方三五年一次,或十二年才一次。节日来历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为动人的一则传说是这样:

相传在天地混沌的洪荒时代,有两座一样高的宝山,相隔一里,右边那座叫密洛陀山,左边那座叫布洛西山。这两座山每年靠近一尺,经过九百九十五年,它们靠近了九百九十五尺,眼看两座宝山就要挨在一起了。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天上突然响起一声霹雳,两座山同时裂开两道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从密洛陀山走出一个壮实的女人。后来这对男女结成了美满的夫妻,男的名叫布洛西,女的就叫密洛陀。不久,他们生了三个女儿。女儿大了以后,妈妈密洛陀就让她们各自外出,自谋生路。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耙田,她的子孙成了现在的汉族;二女儿挑了一担书去读,她的后代就成了现在通晓琴棋书画、能吹拉弹唱的壮族;三女儿则拿着密洛陀给她的一斗谷子到山里去开荒种地。谷子发芽了,野猫出来刨;禾苗分叶了,麝香羊出来啃,最后连种子也没收回来。无奈之下,三女儿跑回来向密洛陀哭诉,希望得到帮助。密洛陀听后安慰三女儿道:“家里面还有一面铜鼓,你拿去吧。它可以帮你驱赶野兽,又可以给你带来快乐。”三女儿将母亲的话记在心里,烦闷时,一敲铜鼓,愁云当真顿消;鸟兽来吃庄稼时,铜鼓一敲,鸟兽果然逃之夭夭。就这样,第二年三女儿获得了丰收,以后就留在山里传宗接代,成了现在的瑶族。所以,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里,铜鼓成了瑶族的传家宝。随着岁月流逝,密洛陀不知不觉就老了。有一天,她把三个女儿叫回来说:“五月二十九日是我的生日,到那天,你们来给我补粮。”她还特别嘱咐三女儿道:“你没有什么丰盛的礼物,到时候只要酿一缸小米酒,带四两新麻来顶作献牲就可以了。生日前三天,你拿铜鼓来闹场。”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三女儿一一照办。所以,瑶族的达努节是由五月二十六日开始,到二十九日结束。届时,每家每户都以四两新麻祭祀,以示永不忘记瑶族祖先的生日。

达努节这天(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布努瑶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羊,杀鸡染蛋,聚餐痛饮。各个村寨大摆歌台。人们衣着节日盛装,提酒带肉,敲起铜鼓,吹奏唢呐,对唱山歌,还举行赛马、斗鸟、赛弓箭等比赛活动,将节日的气氛推至高潮。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头裹刺绣图案精致的黑头巾,耳戴银环,胸挂项链,手戴银镯,身围彩裙,使节日更添美丽的色彩。

达努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打铜鼓、跳铜鼓舞。铜鼓分为两种:(1)公铜鼓。 (2)母铜鼓。铜鼓表演需要五人出场。两人打铜鼓,一人打铜锣,一人敲皮鼓,一人舞竹帽。锣声先响,接着铜鼓、皮鼓有节奏地敲响。铜鼓有十二套传统的打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耕作、狩猎等与自然搏斗的场景。其动作粗犷有力,舞姿优美大方。舞竹帽者,穿插在上述四位锣鼓手之间,不时作出幽默可笑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鼓点铿锵,舞姿纯朴,风格粗犷剽悍。表演者虽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感觉,但在劳动中演练出的舞步,清新刚健,舞者配合默契和谐,不时博得观众的喝彩。最佳的舞者还能得到“鼓王”之美誉。

入夜,灯笼、火把蜿蜓在山道上,象一条火龙向聚集点游去,人们跳起了只有布努瑶才跳的“兴郎铁玖舞”:猴鼓舞、藤拐舞、猎兽舞、开山舞、南瓜舞、采茶舞、丰收舞、牛角舞、芦笙舞、花伞舞等。舞罢,青年们对歌去了,他们喜欢唱情意绵绵的趣话歌,有的男女青年因对歌而订下了白头之盟。老年人则集体唱起了密洛陀颂歌。他们你问我答,歌声充满了对密洛陀的敬意。除了唱密洛陀,他们还唱醉酒歌,每唱完一段便集体举杯畅饮、欢呼,一直到三星西斜仍不肯离去。

“斗鸟”是达努节上的一项很有特色的节日活动。

布努瑶人家(其他一些瑶族支系亦然)好玩鸟、斗鸟、养鸟。斗鸟活动有一定的规矩。斗鸟开始,对手双方把笼子并拢,等到两边的鸟都拍翅抖脚欲冲出笼门扑向对方,这时才同时开笼门让两只鸟交锋厮打。凡被打死的,赢者不赔。得胜的鸟,很受欢迎,围观者纷纷讲价争购。

“赛弓箭”是布努瑶青年小伙子择偶的一条渠道。“达努节”这天,小伙子精神抖擞地挎弓持箭上场。布努瑶的弓箭为竹木制成,弓巢是红青枫木,弓张是密西木,弓绳是麻线棕榈丝,箭条是老楠竹条。靶立于四、五十米外。围观者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是姑娘,哪个小伙子箭法好,就容易得到姑娘的爱情信物——缝绣有鸡眼、鸟眼的头巾。

达努节上的赛马活动是最紧张、激烈的。马是布努瑶人家的传家宝。布努瑶选马有其标准:头高、眼灵、腿粗、身短。达努节上的赛马场,不是在平地大路,而是在崎岖不平、坎坎坷坷的山路。乘坐时不许置配马鞍。这样对骑手的要求更加高了。每当骑手以高超的骑术化险为夷的时候,都说是密洛陀给他们的法力。最先到达终点的优胜者,往往被姑娘抢着往马笼头上插花并得到她们赠予的骑手彩巾。

达努节是瑶族人民不忘母恩的纪念日,它生动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密洛陀是瑶族人民理想中的祖先,从她身上可以看到祖先创世的艰辛和征服自然为民族造福的崇高精神,以及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

在湘南、湘西南的兰山、宁远、江华、江永等县瑶族地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调盘王”)。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下面将有专门介绍);跳的舞则是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关于盘王节、盘王歌以及长鼓舞,都有它们源远流长的来历。

有关瑶族地区过盘王节的古老风俗,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载述.《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实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瑶。”“踏摇”即是“跳盘王”(还盘王愿)。

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 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湘南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存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逃讪为“盘王节”。另据流传在宁远县瑶族地区的传说故事《长鼓舞的来历》说,盘王死后,官家欺压、逼迫瑶胞,中夺瑶山岭土。瑶上告状,禀帖(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聪明的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长鼓里面,闯州过府去打长鼓,表演民族民间技艺。这样,瑶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銮殿,打开长鼓,取出禀贴,才把状告准。以后,过盘王节时,瑶胞就跳长鼓舞,唱《盘王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为了使神主高兴,在祭祀盘王时,瑶族民众总是把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的本民族史诗古歌《盘王歌》唱、跳于盘王之前。盘王,就是盘瓠,亦即龙犬。也就是说,瑶族是以犬为图腾的民族;《盘王歌》生动地反映了瑶民把盘瓠(龙犬)当作本民族的始祖来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与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结合在一起).《盘王歌》是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或称“还盘王愿”)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最初,可能只是一些单纯的祀神短歌,后来,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包含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巫师和民间艺术家,不断地把一些新的内容添进来,其中有些是超越本民族宗教信仰的世俗民情方面的东西(如 《彭祖歌》、 《石崇富贵》、《梁山伯》、《夜黄昏》等)。于是,《盘王歌》(也称《盘王大歌》)日益变得内容庞杂、篇幅甚大,宗教祭祀与世俗民情混杂拌合,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的史诗古歌中是甚为罕见的。

从《盘王歌》的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包括着以下六个方面:

(1)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方面的。如《盘王大歌》下集中的《远古天地人间》、《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芦歌》、《禾王送禾到人间》等歌段(章)都是。

(2)关于瑶族历史、迁徙的英雄古歌方面的。《盘王大歌》上集里面的《盘王出世》、《盘王献计》、《盘王出游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过山根》、《六面词》、《桃源洞歌》、《千家洞歌》、《连州歌》等均属此方面的内容。

(3)关于劳动生产方面的.其中既有反映瑶族狩猎生活的,如《放猎狗》、《立横枪》等;又有表现农耕生活的,如《天大旱》、《种竹禾》;还有描述手工业劳动的,如《鲁班造车》、《长鼓出世歌》等等。

(4)关于爱情生活方面的.诸如《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 《郎老了》、 《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贡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曲》、《夜黄昏》、《梁山伯》等。《盘王大歌》里面情歌的篇目(或歌段)和分量均较重。《盘王歌》虽是祭典歌,但远古时期祀神与生殖对于氏族(部族)的延续和繁荣来说原是相辅相成的(祀神的殿堂外面往往就是交媾的场所),因而,完全可以理解。

(5)反映瑶族所崇奉的神祗方面的。如盘古大王、 盘王、 雷王、雨王、竹王、唐王、刘王、暖王、鲁班、李广、灶王以及翁爷家先等等。这些神祗既有瑶族本民族独特的,也有汉、瑶等民族所共有的。它们有力地表明,瑶、汉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原是同源共祖的,又是和睦相处、相互交流的。

(6)表现诙谐、逗乐生活方面的。如《见大怪》、《何物歌》等,均属滑稽歌、谜歌之类。在紧张繁重的劳作或者男女缠绵之情爱的间隙,唱唱此类逗趣的歌,可以调剂生活,增加乐趣。

责任编辑:王俊春录入:王俊春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