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商会 官方网站

马启智回忆文章:黄璜在宁夏

2021-04-24 03:57:10 光明要闻417349

黄璜,江苏涟水县红窑人。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曾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军区第一书记。建国后历任华东局机要员、安徽省委机要处台长、安庆地委机要科科长、安庆地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望江县委书记处书记、安徽省委组织部一级巡视员。“文革”后任安徽省直机关处长、无为县委第一副书记、六安地委常委兼霍邱县委书记、六安地委副书记。1983年3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1987年7月任江西省副省长。1989年12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宁夏军区第一书记。中共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 。

小引

21世纪庚子年初秋,我去北京万寿路黄璜书记家看望他,并顺道赠送我的自传和画册。87岁的他仍然精神矍铄,聊起了在宁夏的一些往事。我感佩他惊人的记忆力,说到固海扬水扩灌工程、盐环定扬水宁夏段工程,一些细节记得清清楚楚;我感佩他强烈的使命感,他不仅回忆闽宁村、华西村、吊庄当年建设的思路与举措,而且一直在关注移民的生存和发展,他希望和我合写一篇关于宁夏扶贫的文章。

回到家里,我重读黄璜的《百感集》,第四部分是“拼搏在塞上”,标题撞击着尘封的记忆,我的思绪回到了宁夏九十年代的时空,久久沉浸在当年一起拼搏的情景之中。

当晚,看到网上流传的文章:《被那个时代和群众用口刻碑:这三位安徽省委书记做了什么?》,作家彭劲秀从担任过省委书记17人中挑选出最为崇敬的三位:李葆华、万里和黄璜。

文中记述了黄璜与“傻子瓜子”的故事。当年,安徽出了经营“傻子瓜子”的年广久,成为全国雇工最多,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从而引起了姓“资”姓“社”的激烈争论。年广久不止一次被相关部门关押过,而且准备再次拘押他,他非常害怕,便给上任刚满一周年的黄璜写了信。收到信后第4天,即1984年3月31日黄璜就复了信。回信称呼年广久为“同志”,肯定了他经办企业的积极作用,对其反映问题,承诺给予解决。黄璜的回信在《光明日报》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鼓舞和促进了全省乃至影响全国个体经济的发展。

我由黄璜对傻子瓜子的支持联想到他在宁夏抓民营经济;从他1961年对安徽杨林公社的“灾情调查”联想到在宁夏对灾区农民的帮助;从他1961年主持甄别释放安徽望江县公安部门关押的187人联想到在宁夏谨慎稳妥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从他1978年在安徽无为推行家庭承包联想到在宁夏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视……虽然时空不同地域迥异,但我梳理出了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

夜已深,我思考着扶贫文章的框架,下意识想起一件多年难以释怀的事。1997年,换届前离开宁夏工作岗位回到北京的黄璜,中央又提名他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分配到宁夏选举。黄璜在差额选举中意外落选了。对于一个矢志把毕生精力奉献于为人民服务崇高事业、把工作一线岗位最后宝贵时光的汗水完全抛洒在宁夏大地上的他,这件事造成的伤害和委屈是可以想象到的。但当时我作为自治区主席候选人提名不久,对少数人不顾全大局的做法不便多说什么,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尴尬使我郁闷。可黄书记从来没有对我提起这件事,他经历沧桑后的豁然,他坦荡与大度的胸怀,又一次让我肃然起敬,并产生为老领导做点什么的想法。我觉得仅就扶贫一个问题合写文章,难以充分表达八年共处中我对老领导言传身教的感受,他为人善良厚道仁忍的品格,改革开放超前开拓的意识,工作求真务实抓住不放的精神,廉洁奉公坚定不移的党性原则和深植于心的为民情怀,已经沉淀升华为我们这些在宁夏工作了几十年,与他共处八年的老同志一段美好的记忆,并为许多宁夏人念念不忘。

我认为,人们对担任过党政一把手领导的评价,往往是在他们离开工作岗位,经过时间之沉淀和历史比对,才会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黄璜离开宁夏已经二十四年了,我决定趁这次机会执笔对黄璜在宁夏工作的主要方面做一简要介绍,并从这个侧面追忆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期,黄璜书记和白立忱主席带领宁夏各级党政班子,团结全区回汉人民,知难而进,奋力开拓的艰辛步履。必须说明的是,这一代创造者用智慧和辛劳书写的华章,已经毫无例外地存续在宁夏人民奋斗的历史之中。

当然,老领导惦记的扶贫工作仍然是重点。于是,我反复重温自己履职岁月中与黄璜书记相处的许多往事,终于形成了这篇文章。


黄河经济

黄璜是老革命。1946年,13岁的他在江苏涟水老家參加新四军。此后,南来北往,转战各地,经历了部队、地方多个岗位的艰苦锻炼,终于脱颖而出,1983年被破格提拔为安徽省委书记,后遭到不公正对待,他凭着坚定的信仰和对事业的忠诚,凭着对清白和操守的坚守与自信,1987年7月调任江西省副省长,1989年接到远征大西北,出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任命。他写到:“从红土地来到黄土地,从井冈山来到六盘山,直至贺兰山下,我应该做长期打算,踏踏实实地去干点实事、好事。作为我的长期打算,不只是时间概念,还有充实的内容和要求。”

1990年1月正值塞上的数九寒天,怀着满腔热情的黄璜在8日这天举家抵达银川,同行的是四代七口人。对此,淳朴的宁夏人表示了欢迎和赞扬。

“民不富,国不强,我们心不安”。黄璜几十年一直坚持实地调研的工作方法,到银十天后他就深入基层。首先来到贫困山区同心县王团乡大弯村古阳弯合作社,他亲切地对党支书说:“我和你们商量一下,这样的地方怎样才能让群众生活好过些?”他对县上的领导说:“要抓富民,民富才能国强。民不富,国不强,我们心不安。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要用这样的思想,去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要用这样的思想,改进我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

他想尽快跑遍宁夏城乡山川。先是抓紧踏访固原山区的沟沟坎坎,接着饱揽银川平原塞上江南的渠系田畴,每到一地,他多问多思寡言。记得我在银南行署任专员时,陪他到中卫调研,县上领导汇报时地方口音重,他听不懂时很着急,就把脸转向我,我明白书记的意思就当起了临时翻译。当然,没用多长时间,他就熟悉宁夏方言了。调研中一次吃饭,上了一盘大块手抓羊肉,从南方来到大西北,很少吃羊肉的黄璜感到不解,问我为何不把肉切碎一些,我啰嗦半天欲讲清楚这种吃法的缘由,记得把他也惹笑了。

黄璜深入调研的频率和成效,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新华社记者张锦和吴国清发表文章,记录了他的调研行踪:

今年元月刚到任的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而是带头下农村、到工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短短半年,黄璜跑遍了全区24个县、市、区,并深入到三分之一的乡镇、上百家农户和部分厂矿企业以及大中专院校,对宁夏经济社会做了较系统的调查。

5月中旬,黄璜又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水利专家行程上千里,沿宁夏境内黄河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完成了“振兴宁夏黄河经济”的专题调查报告。

在调查研究掌握区情的基础上,黄璜认为,宁夏真正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有黄河,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发展黄河经济的战略,并经自治区党委研究确定为发展思路。

“黄河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从发展战略上考虑的”。黄璜在1990年底召开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黄河经济做了阐述。他说,从古到今,宁夏的经济无一不和黄河联系在一起,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唯黄河而兴旺。所谓黄河经济,就是依托黄河优势,开发、利用黄河资源,直接地或间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综合性的经济。

他强调说,我们确定的黄河经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既有目标又有措施的系统工程。按照初步规划,主要是兴建蓄水灌溉兼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综合效益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现有耕地的效益;新增灌溉面积,争取再造一个“河套”,重点发展粮食和多种经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生产,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增加能源,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动力保障;带动工业、交通运输业、城镇建设、旅游业和其他各业的发展。

在当时宁夏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比较封闭的情形下,黄璜的思路启迪了大家。人们终于认识到“黄河经济”的提出,既是宁夏经济发展的历史总结,又是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当然,也有不同的争论,只能是边争边干,在实践中走向齐心协力。

黄璜认为,从地域特征和气候类型看,宁夏分为南、中、北三大块,差异比较大,非一副“药方”所能奏效,必须分区治理,各有侧重,走区域发展的路子。为夯实黄河经济的内涵,他提出了“北部重振,南部放开,中部上台阶”的具体化要求。

对北部的石嘴山地区,黄璜从快速发展的乌海市得到启发,想以发挥优势为前提,重振石嘴山。对该市首先加强领导力量,紧接着是进行总体规划,突出城市规模、交通和商贸布局,着手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问题。

对南部的固原地区,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原则,他将“开放”变为“放开”,一度引起轩然大波。但对迅速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很有震动作用。

以银川为中心的中部地区,是宁夏经济、科技、教育核心区,这一地区的发展引领全区的发展大局,所谓上台阶,就是推动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较快发展,特别是要尽快提升银川等城市的龙头综合实力,使“塞上江南”成为名符其实的璀璨明珠。

抓住首府银川的城市改造,完善其功能,增强辐射力,是中部上台阶的突破口,自治区主要领导把目光瞄向这里。没有启动资金,黄璜和白立忱联名写报告向中央求援,中央批给2000万元,分两年拨付,杯水车薪。黄璜白立忱意识到,宁夏已经落后了,今后的发展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是一方面,但破除“等靠要”思想,启动内在积极性更为重要而迫切。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逐步松动城乡二元分割政策藩篱,通过筑巢引凤,一步一步启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建设。

这其中,吸引郊区农民参与城市建设是一个成功事例。银川郊区农民靠养牛、种菜等多种经营,十余年积累资金达2亿元,却不知道把钱花到哪里才划算。而处在商品经济起跑线的凤城,因资金不足,导致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危房改造等项目进展缓慢。黄璜依据“小城市、大郊区”的状况,提出郊区要走与城市共建共荣的道路。这一新观点让郊区领导耳目一新,在1990年下半年立即实施,动员农民参与城市建设。可第一次听到房地产这个新名词的农民,哪能轻易甩出自己的血汗钱?郊区只好动员职工带头筹集资金,投资商业网点开发,当农民看到投资搞开发能大把赚钞票,再不犹豫了,很快形成了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潮。到1992年11月,郊区农民共投资1.4亿元,一些人成为房地产投资经营的能手。郊区3万多农民陆续不姓“农”了,走进了市场,在商品流通、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大市场上角逐,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这招真管用,没几年时间,银川市城乡分割三大块的旧貌就初步改换了新颜。

“宁夏的繁荣,不仅要有稳定的农业,而且必须要有发达的工业。”黄河经济的骨干框架是:把中部地区工业和农业作为优先发展来谋篇布局。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宁夏工业九十年代的发展,伴随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阵痛和契机,经历了“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艰辛探索过程。

黄璜敏锐地感知到国有经济体制改革脚步由远及近的震动。深知宁夏能否跟上时代步伐,有所作为,不完全是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是取决于干部群众的思想状态,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程度。因此,他不遗余力,数不清多少次会议强调,多少次下基层要求,多少次研讨座谈,恳切地呼吁走出闭塞解放思想,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树立竞争观念。并反复强调:在民族地区,是要讲政治,但更应该把发展经济看的更重些,抓得更紧些,不仅要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要有好的效益。

当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已经启动,宁夏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及亏损问题日益显现,而且年积月累,不好解决。

面对严峻态势,许多部门和企业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不知道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自治区党委、政府意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区党委于1991年底召开工作会议,集中研究工业特别是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黄璜强调:必须认清价值规律将起更大作用的现实,必须丢掉幻想迎接挑战。他详细阐述了如何走出困境,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工作思路。

在国家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1993年5月召开了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黄璜代表区党委提出变革的思路:必须抓住中心环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逐步建设一批跨地区、多功能、远辐射的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市场,想方设法大力培育尚处于雏形期的资金、劳务、技术、人才、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开拓资金市场,积极创造条件试办地方银行,开放证券二级市场,拓宽搞活企业融资渠道。

黄璜在任期间,宁夏工业经济在困境中奋力前进。煤炭、电力、机电、冶金、石油、化工、医药、造纸、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艰难壮大,涌现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1997年工业增加值达72亿元,1992年至1997年年均增长11%。

宁夏工业虽然薄弱,但农业却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就是指引黄灌区的农业优势而言。灌区土地的高效高产和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优良品质,宁夏科技工作者创造的“两粮一肥”种植模式、麦套玉米“吨粮田”和小弓棚育秧技术均在全国名列前茅。黄璜非常重视宁夏的农业优势,高度关注宁夏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发展,他要求对农村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以确保粮食稳定增长为前提,同时在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上下真功夫。在1990年秋天调研时,我就听到他语重心长反复强调说,发展农业,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做深度开发,要未雨绸缪;在农业内部,要注重培植二、三项主体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手段,也作为发挥农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区党委常委会以及农业和农村工作会上,黄璜进一步阐述了农业发展趋势和路径问题。他强调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内部要做到优质高产高效,外部要向二、三产业靠拢;根据改革精神和前景预测,一定要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深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

自治区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面对农业资源开发很不够,农业生产商品率只有50%等问题,对农村工作指导思想做了重大调整。提出,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和现代化。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来考虑。要破除陈旧落后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搞活农村产业政策,大胆支持农民在乡村创办二、三产业,放宽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黄璜提出并经领导集体确定的“黄河经济”发展思路,在后来宁夏的发展中得到验证。如今,沿黄河两岸产业聚集,城市群崛起,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天下黄河富宁夏”被赋予新的时代涵义!


扶贫解困

上个世纪后几十年,宁南山区一些人民生活的艰难超出了想象!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坦露了九十年代的贫穷景象:父亲为了一头驴、一口水窖就能把女儿嫁给一个没见过面的人;一家三兄弟只有一条裤子,谁有事出门谁就穿上。

黄璜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曾动情地感叹:那里的人民实在是太苦了。总是不断地拼搏,不断地失望,年复一年,苦度岁月,在这样的省区工作,如何摆脱贫困总是第一位的工作。

“解决贫困绝不动摇”。黄璜坚定的信心源于他坚定的认识:扶贫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问题,“苦瘠甲于天下”必须尽快抛弃!

黄璜在宁期间,扶贫工作有几个里程碑的会议,明确思路和目标,制定任务和举措,党政联手,上下联动,成效明显。

叙说这些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但我恰恰觉得这是了解黄璜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当年带领干部群众挑战贫困的真实记录。所以,请读者随我的思路走吧。

先说说两次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994年6月召开的扶贫会议,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结合宁夏具体情况,提出实施“双百”扶贫攻坚目标:用7年时间,解决近100个乡(镇)、100多万人的贫困问题。

1997年3月召开了自治区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一贯追求讲短话讲实话的黄璜,发表了少见的长篇。

讲话直奔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用四年或更短的时间,基本解决现有76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意味着每年必须稳定地解决近20万人的温饱。

黄璜分析了有利条件:思想基础较好;路子比较清楚;投入明显增加;市场作用增强;科技进步加快。另外,在现有的76万贫困人口中,人均纯收入在300元(1990年不变价)以上的占三分之二,许多人距离脱贫已不遥远。

目标已定,怎么落实?黄璜强调:紧紧牵住“解决温饱”这个牛鼻子,狠抓改善生产条件、科技扶贫、社会扶贫、放开搞活、社会进步等关键环节,多管齐下,综合开发,苦战四年,消灭贫困。

再说说四次扶贫开发专题会议。1993年的“西海固农业建设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前10年西海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经验,研究部署后10年的工作;1995年的南部山区干旱带特困乡扶贫会议,确定20个企业对受干旱最严重的20个乡进行重点扶持,帮助连续遭受第四个大旱之年的人们走出困境;1995年的“全区扶贫开发现场会”,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召集干旱带上20个乡镇研究实施“窖灌抗旱扶贫工程”;1997年的“宁南山区干旱带片抗旱扶贫工作会议”,提出走以水治旱、以水治贫之路。

黄璜参加了扶贫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与自治区其他领导共同殚精竭虑,提出兼顾眼前和长远的思路与对策,确定方向和任务,引领全区干部群众怀揣希望跋涉前行。如今,他们当年的期许已经实现,这是黄璜和与他并肩工作的老同志多么欣慰的事情啊!

“农民问题是首要问题”。黄璜深知扶贫就是解决农民的疾苦问题。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黄璜价值观中浓郁的人文情怀,使他高度关注深切牵挂农民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与他相处的岁月中,我强烈感受到,他倾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中不乏这种高尚情怀的显露。九十年代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二,黄璜就来到芦草洼给搬迁农民拜年。他说,在中国,农民问题是首要问题,农业解决不好,城市生活、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空话。

寒冬季节,黄璜来到1995年受灾严重的同心县李家洼村访贫问苦,他了解到这里连续37个月没下一场透雨,一些农户只有两三个月的口粮时,一再嘱咐县乡村干部尽快组织大家多渠道、多门路开展生产、生活自救。他对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说,救灾粮、款发放的重点要放在干旱带上,救济最困难的地方和最困难的群众。

黄璜下决心解决干旱带片群众缺水少食问题的思路中,把改善基本条件放在了重要位置。他在南部山区调研时强调:办法再多一些,路子再宽一些,抓的再实一些,要从每个村抓起,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个大的改善。

九十年代开始的几年间,彭阳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黄璜曾冒着严寒查看崾岘等乡的大面积机修农田。他说,这既是脱贫工程,也是致富工程。山区各县都应狠抓生产条件的改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

山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于1992年正式确立了“科技兴宁”战略,1995年又拓展为“科教兴宁”战略,使之更加切合宁夏实际,并将这个战略上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全区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加以推动落实。

黄璜率先垂范,从农业问题入手抓落实,他经常下乡督促检查调研落实情况。仅以1996年地膜覆盖技术为例,25万亩地膜玉米的产量就达1.2亿公斤,在3.6%的种植面积上夺得了16%的产量。不仅仅是玉米种植,科技还逐步应用到引黄灌溉、打井打窖、农田基本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使脱贫致富插上翅膀。调研中,黄璜看到成绩很高兴,但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有的县乡农民因怕种地麻烦和成本稍高,地膜种植技术难以推开。他要求通过有效宣传示范、现场观摩等多种办法,给农民算账,让群众看到好处,改变几千年靠天吃饭的老习惯。同时,自治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多层面地向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唤醒沉睡的土地”。宁南山区尤其是干旱带,被联合国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贺兰山下黄河两岸还有大片沉睡的荒原。宁夏历史上就有“拉吊庄”的作法,从李学智任区党委书记起,宁夏就启动了移民工程,建设了卢草洼等几处吊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贫困人口增多,移民开发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如何加快移民开发的步伐?黄璜与政府分管副主席等一行于1994年春季,顶着五六级大风进行考察。在车上,区农建委负责人作了汇报。当黄璜听到全区6个县外连片吊庄,仅去年粮食总产就达1804万公斤,种植3年以上的山区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涌现出了一批户均万斤粮、人均纯收入超过600元的农户时,高兴地赞许和思考着。大家查看了黄羊滩和玉泉营农场、镇北堡林草试验场、贺兰山农牧场部分荒地,走访了芦草洼吊庄农民和苹果园枸杞园。

黄璜对移民开发工作做了部署。人们能够感觉到黄璜的深思熟虑,感觉到他铁了心竭尽全力要推进这项事业。俗语道,树挪死人挪活,是啊,心头千万事,解决温饱最要紧!

1995年12月,黄璜在“1236”指挥部负责人的陪同下,察看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现场。

说起这个工程,还有点背景呢。发起人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她鉴于黄河上游的大柳树项目一时不能上马而提出这项建议,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等都过问过。国家批准项目后,黄璜、白立忱非常重视,从规划设计、勘探施工和现场处置疑难问题,他们都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白立忱冠名这项工程为“1236”工程,即解决100万人的温饱问题,开发200万亩水浇地,总投资30亿元,用6年时间完成。黄璜多次号召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高质量建设这项扶贫工程。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干旱荒原上搞开发,必须把水先送上去,否则一切都是白费功夫。1996年5月11日,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在红寺堡一泵站隆重奠基。国家领导人邹家华、杨汝岱和部委的一些领导出席了奠基典礼。自治区、地、县负责人参加典礼,数千名群众也自发参加。

这项工程是国家支持的宁夏“九五”扶贫大型重点建设项目,

黄璜主持了奠基仪式,邹家华讲了话,高度肯定宁夏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白立忱做了鼓舞人心的讲话。次日,宁夏日报发表很有气势的文章:《奠百年基 造万代福》!

这项工程在实施中,国内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多渠道致富成为趋势,为适应新形势和土地、资金等原因,我们调整和压缩了原定搬迁开发计划,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打造一期工程的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经过持续数年的艰苦努力,开发水浇地40余万亩,搬迁山区干旱带群众20余万人,昔日的亘古荒原,变成了新的米粮川和葡萄、枸杞产业基地,一座新的县级城镇也拔地而起。

“必须启动内在动力,必须抓优势”。黄璜多次讲,解决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社会各个方面的帮扶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启动内在活力。而启动内在活力之要,依然是在“三个有利于”原则指导下的解放思想、放开搞活。

根据“南部放开”的要求,山区各县搞了一系列改革,事业得到了发展,人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所在,一些县的优势产业发展也开始露出春芽。黄璜强调,启动内在动力不仅对山区重要,而且对川区乃至全区各个方面都重要。要从各个方面创造宽松的气氛和环境,创造不甘贫困的进取气氛和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潜能,鼓励、支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于发挥优势,黄璜强调既要有宏观的思考,也要有具体的想法。他说,仅就旅游业而言,自己对泾源、横城都做了一些思考。泾源属于阴湿地区,发展农业受到很大制约,但能否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变成一个旅游、避暑的胜地?那里是泾河之源,既有近似黄山的景色,又有老龙潭、荷花苑和关于成吉思汗的传说,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

盐池县是闻名全国的“甘草之乡”,人工种植甘草,找到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路子。截止1993年9月种植了8500亩,预计产值上亿元。黄璜现场考察后,对盐池县积极培植资源,发展药材工业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各地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在同心县喊叫水乡调研时,黄璜叮嘱我说,同心圆枣皮薄肉厚味甜,应大力发展。

如何把宁夏农业畜牧业有限的长项,按照市场需求变成大产业,黄璜费了很多心思。他知道,不能躺在现有的成果上吃老本。例如,宁夏大米驰名大西北,以枸杞为代表的宁夏“五宝”名闻遐迩,是市场上的紧俏商品;山区泾源县黄牛养殖已小有名气,中部地区盐池、同心、海原三县,半农半牧,荒漠草原面积较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是宁夏优质品种滩羊的集中产地,饲养出栏量较大;灌区回族村落农民舍饲养牛养羊也有较好基础;中宁中卫等汉族县市黑猪(优良品种)的饲养也有一定的规模。另外,从种植业看,面对市场的灵武长枣、西吉土豆、隆德药材种植开始起步,等等,但总体这些具有前途的产业当时商品量小,科技含量低,市场上占有率不高。

黄璜抓住这些着力点,力争把这些小优势变成大优势,夯实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当时,立足于宁夏农业秸秆丰富和农民的养牛传统,养牛业成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门话题,1994年灌区存栏黄牛9万头,奶牛3万头左右。黄璜要求按照大农业的观点认真念好种、养、加三字经,并力推养牛业健康发展,他强调说,在搞好种植业的基础上,以养牛为农村领航产业,把畜牧业搞上去,使蛋糕做大。

他叮嘱说,要从各地的实际和优势出发,多品种、多样化,能养肉牛养肉牛,能养奶牛养奶牛,专事小牛繁殖也是大有可为的。还可以放大这个“养”字,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应当品种不限,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洞里钻的,都应该提倡和支持。

黄璜特别重视经营大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带头作用,他撰写了“充分发挥经营大户在奔小康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的调研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如何加快宁夏农村小康建设,是我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最近,我又到贺兰县调查研究,广泛接触了基层的干部和群众,重点走访了一些经营大户,并和他们深入交谈。深深感到:一大批经营大户的崛起,展示了农村奔小康的广阔前景,意义不可小觑,作用不可低估。

文章概括了经营大户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的特点:规模大;效益高;专业性强;重科技。

文章热情地对经营大户的出现和发展给予了肯定: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自身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给整个农村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愈来愈成为加速实现“三个转变”(由传统农业向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村经济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重要力量。

这篇文章阐述了黄璜引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卫理念,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政策是灵魂,是最有力的杠杆。”黄璜特别看重政策的作用。他强调既要认真执行上级的政策,又要敢闯敢“冒”,如果实践证明确实错了,改过来就是了。任何人都不要“扭住不放”。

一是研究和探讨。黄璜认为中国改革从农村首先成功,但有待于研究的领域和方面还相当多,来宁夏第一年就要求加强对规模经营、农业开发、发展乡镇企业、科技兴农等方面政策措施的研究和探讨。

二是放得再开一些。黄璜多次强调深化改革开放,千万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只要把握“三个有利于”原则,完全可以放得再开一些。

三是加快改革步伐。1994年2月,黄璜参观了彭阳的县城和古城、草庙等乡的农贸市场后强调,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可以快一些,从多方面为农民进城进镇从事二、三产业创造条件。凡是能给人民带来好处的事情,都不要等待,应积极全力去办。

他提出了“马路经济”的概念,要求农村集市沿交通要道两侧靠近村落布局,“长藤结大瓜”,繁荣农村经济。

“时刻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这是黄璜的肺腑之言,更是他浓郁为民情怀的真实诠释。

行文至此,我的眼前浮现出陪同黄璜调研的情景。1996年西海固连续5年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3月11日黄璜带着我和任启兴等自治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迎着西海固春风卷起的黄沙,行程千余公里。我们登高山、上旱塬、进工厂、串村队、看墒情、察民情,4天走访了28个调研点。

一次晚饭桌上闲聊,有人说起西海固民谣:“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井干泉枯水断流,渴的麻雀喝柴油”,良久没有说话的黄璜沉重地说,这里就是要与缺水进行不懈的抗争啊。去年以来迅速兴起的“窖水节灌”新技术,目前已打生产窖11000多眼,可浇灌2万亩。解决山区缺水,就是要大(扬黄灌溉)、中(井灌)、小(窖灌)结合,几条腿走路。

随后,我俩出来散步。黄璜说,慰问贫困户,看到一些人家徒四壁,心里很不好受。他说当年安徽无为县基层干部冒着风险把有限的集体土地借给灾民耕种,帮助他们度过了饥荒,这种“借地度荒”的精神难能可贵。现在是八十年代了,干旱带上的许多人还在苦苦熬着,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

一次,查看日光节能温棚设施后座谈,黄璜告诉我,会上由我讲话,我写了个提纲讲了大半个小时,会后,他要看我的发言提纲,因为写的太乱当时我还真不好意思给书记看,他表扬我讲得好,尤其是发展冬季农业的观点很必要很适时。还说,要引导农民科学种地,我们当领导的也要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否则就不好讲话。

黄璜曾多次带我下基层,开会常常让我先讲讲意见。我曾顾虑自己讲多了,一把手怎么讲话呢?不过下去几次后,我的顾虑自然而然消失了,书记是个宽厚大量之人,跟着这样的领导舒心。

黄璜个性内敛低调,但很重感情。他在内心时常惦念他履职土地上生活的人,尤其牵挂宁南山区那片土地,关心那里贫穷农民的生活,操心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从媒体报道的消息中粗略统计,从黄璜1990年来到宁夏第11天就去小山村算起,到他1997年8月离任,共去南部山区21次。而1997年7月29日、8月5日和23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到同心县和固原等地三次检查扶贫工作。也许,这用常态的思维难以理解。他用心兑现刚来宁夏说的话:“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简短的十个字,是与土地一样真诚质朴的语言,是与土地一样尽其所能默默奉献的情怀!

在离任前几天,他还抓紧时间调研银川市等地回民公墓存在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解决。这件事让许多回民群众深受感动交口称赞。黄璜不仅倾力推动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还满怀热忱努力营造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念念不忘自己担负的崇高使命。

有人告知我,黄璜在全国政协工作期间,经常下基层到农村了解民情民意,一次在大会上做“三农”问题发言,由于情真意切,讲出了农民的心里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赞许。

2010年9月,黄璜给时任宁夏书记张毅、政府主席王正伟写了一封信。在此摘录:

一.以“移民脱贫”举措促进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发展是一较为现实的方案,我是完全赞成的,望统筹各地的实际,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之。

二.水,是宁夏带有根本性问题之一。缓解缺水困难的途径很多,其中,大柳树水利工程至关重要。此工程前人均做过努力,如能在你们任期内动一锹土,也是很大的成功。

这是他离开宁夏十三年之后还割舍不了的情缘!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还是忧其民啊!

回首以往,当年扶贫工作的困苦超出了预想,国家制定的脱贫标准虽然不高(1986年人均纯收入为206元,2000年为625元,2020年预计为4000元),但宁夏实现它却相当艰难。加之那些年多发的自然灾害又造成一些人不断返贫……尽管步履艰难,但目标既然选定,只能在风雨中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不间歇地努力,总能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行。

还值得浓彩一笔的是成果斐然的闽宁合作。黄璜在宁的1996年,闽宁两省区开启了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此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相助持续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曾4次亲临宁夏,心怀热忱的福建人给予了宝贵的援助。八闽大地“敢拼才会赢”的进取精神和宁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互相激荡,捻成了一股韧力,成就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标准为: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华民族首次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品格之重

回顾风雨兼程走过的路,我在思考:黄璜在塞上履职八年,对于宁夏的那一阶段与未来,意味着什么?有着怎样的启示?

万丈高楼平地起,黄璜与同时期一起奋斗的人就是那夯实地基的人!他有坚定的党性信仰,有滴水穿石般的勤奋,有坚韧如蒲草的毅力,也有燃烧如旺火的热忱,他没有辜负在宁夏的每一个日子!

从我的视角看,至少有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不争论笃定前行。也许是因为黄璜饱尝了极左路线当道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痛,也许是目睹了许多百姓曾挣扎于贫困与苦难,也许是亲历了改革浪潮的撞击与洗礼,让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不倦求索具有敏锐与前瞻。

黄璜刚到宁夏时,看到了人们观念与开放地区的巨大反差。沿海的人不大理会理论界的激烈争论,而是卯足劲遨游市场经济之海,而这里还在争论苍白理论的是非曲直,还在担心国家会不会演变成资本主义。他深感沉闷的思想迫切需要激荡,陈旧的观念急需更新。

加快宁夏的发展,对于黄璜,怎就一个“急”字了得!

我与黄璜共事的记忆中,他谈论最多的是转变观念。最爱说的是:改革开放不动摇,真抓实干不争论。

不论是下到基层,还是在领导层,他几乎是逢会必讲更新观念,大声疾呼解放思想,强调少数民族地区更要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以下就信手拈来几例。

在扩大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他说,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转变观念不能坐而论道,应在真抓实干中转变。

在南部山区调研时强调:脑筋不换,思想不活,观念不变,很多工作都难以推动;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工作就会有思路,有办法,有新起色与新变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领导干部尤其重要。

在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上,黄璜在工作回顾中第一项就是: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他强调要着重克服“左”的影响,摆脱姓“社”姓“资”的困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要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宁夏区情,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更多的看到发展的潜力,敢于和善于转化劣势,发挥优势。

在固原扶贫现场会上黄璜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不坚持改革,不放开搞活,求稳怕乱,工作必然一般化,甚至成为落伍者。

他列举了表现:我们提出加快集市建设,有的同志跟不上;提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有的同志跟不上;提出加快农村三个转变,有的同志跟不上;提出通过打窖打井、发展庭院经济、养殖大家畜和珍稀动物,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有的同志还是跟不上,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

在西北五省区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上,黄璜不厌其烦:极为突出、极为迫切的一项工作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宁夏的实际看,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精神不振、按部就班,既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大难点,也是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的一大障碍。现在看来,越是经济不发达地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越为繁重。

在这之前,自治区党委决定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引导宁夏人认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程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黄璜曾6次踏访温州。1985年第一次去时,是省委书记中第一人。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吻合了他的改革思路。他很赞赏温州人面对铺天盖地非议的冷静:“我们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他悟出了真知灼见,傻子瓜子、中宁民营经济,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创新中借鉴。

盘点宁夏大的进步,无不伴随思想的解放。其实,发展的历程就是思想革命的历程,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历程。诚然,这种转变与更新还很不到位。但越来越多的宁夏人发自内心感悟:勇于破旧立新,方能与时俱进。

“不争论不动摇”,这六个字蕴含了大智慧大担当。为发展大大减少了迟滞的纷扰,赢得了机遇与时间。于是,一大批新生事物在不争论的环境中成长,改革开放在不动摇的探索中前行。

启示之二,抓机遇注重实情。在此,仅以黄璜致力于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例,来领略他立足实际强力推进的机遇意识,来思考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看实际效果“唯实论”的成效。

大家都知道1992年春天的故事,说的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当时,全国都在抢抓机遇,乡镇企业迎来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宁夏处在了东部沿海和西部沿边风起云涌开放大潮的两面夹击。

数十年间,从基层摸爬滚打走上来的黄璜,一直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大声疾呼。他来宁夏后,深感这方面的严重滞后且许多人浑然不知。

在1992年召开的乡镇企业局长会议上,他说,我们都要为乡镇企业说好话。这不是心血来潮,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智的、极其负责的思考。加快全区发展,突破口在哪里?从经济工作讲,极其重要的是乡镇企业。

时隔9个月,在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高屋建瓴、一唱一和,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前进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隐形路障,就是干部的思想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黄璜严厉批评一些干部,思想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中,在急剧变化的市场面前,强调客观,畏首畏尾,束手无策。那种上面给钱就干,不给不干,多给多干,少给少干的“等靠要”思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他严肃要求:要增强市场经济观念,积极主动去开拓市场。

对于乡镇企业,黄璜曾深情地劝诫大家:都不要再看不起它,更不能泼污水,任意伤害它。绝不能再干自己卡自己的蠢事。

我听陪同调研的同志说,黄璜在中宁一连几天深入私营企业听汇报、看现场、问情况,但表态不多,晚上很晚还在书写思考所得。时隔不久,1994年11月在中宁县召开了全区发展私营经济现场会。私营经济以特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比其它所有制经济更具有发展潜力的态势,使与会者受到震动,犹如云遮雾罩的思想中照进一束耀眼的亮光。

黄璜担心一些干部看了感动回去不动,在关键处点拨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最主要的是提高思想认识,要继续反“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要认清这个形势,不能讲讲就完。要抓紧规划,放宽政策,放水养鱼。

尽管快马加鞭不停追赶,宁夏还是继续拉大着与全国的差距。黄璜忧心忡忡!

在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全体会议上,他急迫而又坚定地说,必须把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举措来抓。除了国家明令禁止的,可以“五不限”:不限速度、不限比例、不限规模、不限形式、不限籍贯。

自治区政府和各地都相继成立了个体私营经济协调领导小组,制定扶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实劲。效果显而易见。

1995年元旦刚过,在自治区亿元乡镇书记乡(镇)长座谈会上,十大亿元乡镇闪亮登场。

我想历史应铭记这些勇立时代潮头的集体:青铜峡市峡口镇,银川郊区银新乡、良田乡、红花乡,永宁县杨和乡,吴忠市金积镇,中卫县镇罗镇、西园乡、城关镇,贺兰县习岗镇。他们的崛起,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加快引黄灌区建设的样板。

黄璜当然为亿元乡镇高兴,但现实离他的期望还差得远呢!他直言,整体而言宁夏还是缺少解放思想,缺乏敢闯敢冒的精神。他要让非国有经济经营者放心:我们突出乡镇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要抓,发展成半壁江山也要抓下去;我们在搞活国有企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欣喜的是,“八五”期间宁夏乡镇企业基本摆脱了低速度、低水平、年际波动大、低而不稳的局面,开始步入持续、快速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阶段。但经济粗放、管理薄弱、科技含量低问题仍十分突出。

非国有经济应运而生,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到个体私营经济;从合资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到企业集团,嵌刻了体制机制转变的艰辛和深化改革的轨迹,勇敢卷起了一波波拍岸大潮!

黄璜欣赏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名言,他认为这句释理简明的话语,把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化繁为简,不啻给了社会思维一副清醒剂。

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看到黄璜的战略思维特征。他认为,领导者一定要有超前思维,对未来有所预测和准备。他来宁夏后曾问我,吴忠与灵武能不能连起来?我当时的反应是惊愕和不理解。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林伯渠率团代表中央赴银川表示祝贺,他参观了破旧的银川城后提出,要努力把老城区和北塔连起来,当时北塔位于银川北郊距老城区也就二三里地,但林老这句话,超越了当时宁夏人的想象能力,引发了上上下下的议论,几乎异口同声,觉得不可思议。可现在呢,北塔不仅包在了市区内,而且银川与贺兰、永宁县连在了一起。这真应了那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启示之三,严律己必赢口碑。黄璜始终怀有紧迫感履职,在宁夏他有欣慰也有遗憾。欣慰的是,他用心血刻画的发展愿景正在彩绘之中,他分外关注的重点建设项目,例如河东机场、宝中电气化铁路、大古公路等工程,还有宁夏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银川至平凉的铁路、银川黄河大桥、中卫黄河大桥以及青铜峡铁桥修复的全面动工都始于或终于这个时期。他提出并坚持的“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标准,注意工作方法”的总体要求,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认可和重视,对宁夏这一时期工作的全面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此,我列出几个枯燥但厚重的数据,以便读者了解宁夏艰难爬坡的足迹: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989年55亿元,1997年210亿元;

粮食产量1989年17.65亿斤,1997年突破25亿公斤大关。粮食人均占有量跃居全国第五位和西部地区第一位;

乡镇企业总产值1989年12.8亿元,1997年90.8亿元;

山区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139万人减少到1997年的52万人……

作为一个自治区,这些成果总量也许不值得夸耀。但我想说明的是,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下,在时代能够提供的条件下,黄璜以公仆之心,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当然,这些数字更多凝聚了在党中央领导下区党委与政府的集体智慧、勇敢担当与合力拼搏,包含了五百多万干部群众的辛勤劳作和心血汇集。

黄璜自我评价:在宁夏工作、生活近八年,要讲处人处事,我是公正无私的;要讲对个人的锻炼,是全面而又深刻的;要讲有所作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社会的进步、民族团结的增强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些都属于基础性建设,将长期起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

在告别宁夏的干部大会上,对黄璜的评价是:开拓的八年,奋斗的八年,无愧于各族人民的八年。

他也有诸多遗憾,在此说三桩。一是建高楼二是建高速三是创品牌。由于多种原因延后了。

那时一个铜板掰两半花,实在太穷了!所以,遗憾是我们那一代人难以绕开的话题。在改革开放的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时候,在资本不断适应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以市场经济方式滚雪团般壮大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形成新的动力机制且边界不甚清晰的时候,在经济特区辐射和引领区域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在担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百姓还在轻视走街串巷的外地木匠和前面做店后面支床的江南裁缝……

铁血的历史告诉来者,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循规蹈矩的老实人,抱守残缺的守旧人,观望徘徊的犹豫人,失去的往往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勇者胜!

在此,我把思绪从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中拉回来,说说黄璜身上一些超越时空的品格力量吧。

黄璜在《领导人的思维》中写道:我党的各级领导都应在思想水平、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事等方面,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争做楷模。

他认为领导人的思想水平就是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的能力,

因之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成了他始终不渝的爱好与追求。他对社会学、县域经济、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三农”问题的研究有浓厚兴趣。他家藏书近万册,常常陶醉书之香味之中,任其浸染灵魂。晚年的黄璜酷爱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我觉得,是他的精神释放,也是他的精神坚守,更是他的精神升华。

黄璜曾说:当领导难,担当贫困地区的领导更难。要想难不住你,只有恪守一条原则,就是做人要清廉,做事要认真。始终是知难而进,理智而又勇敢地面对一切。

他曾公开提出不贪污、不腐化、不违法违纪的“三不主义”和“不该得的别伸手,该得也可让几分”等自律性主张。

他说的是真切感悟,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对信念的的赤诚捍卫。从他拒绝接受老伴去世我去看望时带的一点慰问金这件小事情,印证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因为那时他已离开宁夏多年啊!

读过黄璜自传《苍苍悠悠入梦来》的朋友说,看到当今社会一些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习惯于讲假话套话官话的不良行为,最佩服黄璜的严律己宽待人和他廉洁真诚认真做事的品德。

黄璜坦言道:1983年他被推上省级主要领导岗位时,就针对官场弊端做了一些改革。首先是极力约束自己,不住当时是最高档的宿舍,不配警卫员,不配公务员,不吃请,不受礼。他曾公开表示对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人反感至极。

读到此处,细心的读者会感受到黄璜身上散发的理想主义气息。这气息发源于黄璜年轻时立下的志向:经过自我奋斗,做一个有所追求而又洁身自好和与人为善的人。他在政治上看重廉政,对人以诚相待与人为善。他珍重友情,常以深厚的感情待人处事。他信奉的原则:在不失政治原则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能帮就帮,不卑躬屈膝,不制造矛盾,不主动出击,以友善去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我想用一件小事情来说明这一点。大约是1992年,那时我是区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记不得为何事心中不快,对黄书记甩着脸子好几天。当我回过神来后,对自己的无知浅陋深感不安和自责。这件事后来我们谁都没提起过。撰写这篇文章时,我猜想黄书记当时也许会感觉到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我的支持和两人日渐加深的友情。我还想再举一个例子:1994年,为了提高宁夏的知名度,区党委宣传部启动了以西夏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贺兰雪》的拍摄,聘请著名导演陈家林主持这项大工程。电视剧拍到一半,有人恶意告状,电视剧被迫停拍。在电视剧面临夭折的最困难的时候,我去请示黄璜书记,他明确表态支持电视剧继续拍摄。这种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使我十分感动。宣传部上下顿时信心大增,电视剧终于拍摄完成了,对宣传宁夏,增进民族团结,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还清楚记得,《凤凰卫视》在大陆开播后,要不要在领导干部居住的小区落地,广电厅争议很大,我拿不定主意请示黄书记,他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全世界都在看,我们为什么不能看!这些事例表明,黄璜担任宁夏一把手时期,区党委领导班子民主宽松的政治氛围和主要领导的品德修为,的确有利于大家想工作干事业。

我还想说,黄璜从政几十年,显现着其精神追求的高尚与直抵人心的光亮。他在崎岖的山路上顽强攀登,达到了能够达到的高度。

回望黄璜书记的塞上岁月,并扩展时空的维度,追寻他孜孜以求的人生之旅,我感受到他执着信念的恒久力量,感悟到全身心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福址的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进而回首改革开放进程中回汉儿女的不懈奋斗,昭示当今的宁夏人:生生不息的应是创造之魂魄、拼搏之精神!

(作者:马启智,宁夏回族自治区原主席,于2021年4月3日)



马启智,回族,宁夏泾源人。曾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大学毕业后赴北大荒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后在辽宁鞍山钢铁公司育成中学、银川市第二中学任教。曾先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固原地区党委副书记、银南地区行署专员,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和自治区主席。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到全国人大工作后,先后担任十届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一届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好读书、勤思考、爱书法、喜摄影、长诗词。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了诗集《大地行吟》《大地歌吟》和《大地畅吟》。还出版了《人生简报》文集:《思考:发展的哲学》《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改革:发展的动力》。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宁夏乃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懈思考、积极参与和深切关注。



责任编辑:ygzhang录入:ygzhang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