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南通

云南粑粑的故事

2015-09-17云南省民族商会22426

饼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之一,如煎饼、大饼、葱油饼……无论大江南北,这饼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而这制饼的工艺与口味更是各具特色。随着南北地理人文的差异,在北方惯叫饼,在云南则多称之为粑粑,且因多产稻米,就有了饵粑粑、糍粑等米制的美食,还有喜洲粑粑、官渡粑粑、丽江粑粑……这些带有地名的粑粑更承载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到云南当然要吃一吃美味的粑粑,听一听粑粑的故事。

喜洲粑粑 讲的是老字号

我的学生时代,在昆明的大街小巷经常能见到大理喜洲粑粑的小店,现烤出来的喜洲粑粑冒着腾腾的热气,用手一掰,色泽浓郁的糖稀顺势流淌,香甜味浓。清晨上学,拿着母亲给的5毛钱买个喜洲粑粑算得上那个年代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说到喜洲粑粑是什么时候在当地出现的,这似乎已难以考证。据当地人介绍,喜洲粑粑这种传统美食起码也有几百年历史。而谈到所谓的正宗与不正宗,同样也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告诉记者,当时在喜洲有做粑粑的两兄弟,一个叫大狗,一个叫二狗,他们做出的喜洲粑粑无论从口味和质量来说,都一直受到肯定与推崇。

喜洲有一家名为“杨氏祖传老字号喜洲破酥”的百年老店,该店就是传承了大狗与二狗两兄弟的制作工艺。“杨氏祖传老字号喜洲破酥”老板杨月惠说,她的手艺是从娘家带过来的,到她这一辈已是第六代。最早的喜洲粑粑用料和制作均没有现在考究,一般在饼子上抹点油,加一点葱花就下火烤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理喜洲粑粑的花样也就越来越多,经创新后喜洲粑粑加入玫瑰糖、豆沙、陈皮等,吃起来口感更佳。制作喜洲粑粑也有很多诀窍,如揉饼的手法、烘焙的时间以及选用的油等,都会影响到喜洲粑粑的质感和口感。烤制喜洲粑粑要用双层火,一般是下火小、上火大,这样烤出的饼子两面才均匀,此外用油也很关键,“杨氏祖传老字号喜洲破酥”的油就是自己炼制的。

粑粑叫饵 撒梅人的喊法

撒梅人是彝族的26个支系之一,以前昆明的城郊经常能见到很多戴鸡冠帽的撒梅人,据说撒梅人把“粑粑”叫饵,烧饵就这样流传了下来。饵为云南特有。饵的原料是饭米为主,饵的做法是先把米蒸熟,舂透就是饵。如果用糯米做就是“糍粑”,用糯米磨粉做就是年糕。

饵有烧、煮、炒、卤、蒸、炸等做法,其中很多人就对炒饵情有独钟,炒饵还有另一个名字——“大救驾”。和大多数人一样,记者起先也对这种叫法感到不解。原来才知道,大救驾这个叫法可是有典故的!“大救驾”起源于腾冲,在昆明也很有名气。据说明朝灭亡后,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西走至腾冲时,曾几度断炊,危及性命,腾冲老百姓炒饵奉上,可谓雪中送炭,至此永历帝感叹到:“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

简单是美,烧饵堪称是饵中的经典做法,昆明的烧饵不但味美,同时更囊括了一代昆明人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昆明的冬天很冷,但清晨的寒意总会伴随着一股烧饵的香味,六点来钟,饵摊前人影乍现,人们静谧地看着炉火,慰藉一丝温暖的同时等待着饵的出炉。烧饵的炉子很有意思,是一个装了炭的大瓷盆,上面驾着一个现在看来有点像防盗笼的铁架子,旁边的缸子里装着各种酱,酱的那种美味至今仍在大脑中清晰可觅。

时过境迁,那些传统的烧饵流动摊点已消失于历史长河,它自然没有肯德基、麦当劳那么洋气,但它却记录了从前的那一份简单与单纯,记者曾问过现一些“老昆明”:“在哪里还有当年那种流动的烧饵摊点,一些老昆明说:“早就某得人整啦。”现在昆明硕果仅存的烧饵大概只有一家名为英凤的烧饵店,饵的种类增加了紫米等品种,酱的种类也更丰富,例如香菇、香辣,足有七八种。人们的吃法也更加多样,有的食客每种酱都会要些,别看这大杂烩的吃法,味道还挺好。


瑞丽傣家泼水粑粑

水汽粑粑

搭配酥油茶的美味

水汽粑粑是迪庆一种传统美食。高寒地区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出了水汽粑粑的传统工艺,水汽粑粑顾名思义就是要靠水汽将它焖熟。首先是加入发酵粉与面糅合均匀,擀成圆饼,然后贴放在锅壁上进行烘烤,当粑粑一面呈现黄色后就要再加些清水,盖上锅盖焖熟。蒸出来的粑粑热气腾腾,有股很纯的麦香味,口感很软,却又有北方面食的筋道。在香格里拉,水汽粑粑是当地人一道酥油风味的茶点,大都与酥油茶搭配。

官渡粑粑

嚼着看老昆明花灯

有人说,要了解官渡古镇的民风民俗就要从官渡粑粑开始,当那朴实的“老昆明”围在花灯队伍前,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嘴里嚼着官渡粑粑,眼里看着花灯的时候,你就会感悟到官渡粑粑就像生活在那里的人一样——简单、淳朴且有韧性。

官渡古镇随着发展的大潮也在与时俱进,官渡粑粑的工艺和味道也同样发生着变化。“人面不知何处去,粑粑依旧笑春风”——据说还有一家官渡粑粑店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兼收并蓄。这是一家名为“眼镜粑粑”的店,因店主戴着一副眼镜,故取名“眼镜粑粑”。开业10多年来,“眼镜粑粑”店生意异常兴隆,有时候顾客一次就要买几十个,为了保证粑粑的口感(官渡粑粑趁热吃才有能吃出真知),杜绝浪费,眼镜老板还会再门前贴上每人限售10个的标签。

摩登粑粑

现煎热卖老外最青睐

“摩登粑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凤翥街凤翥麦饼店。据坊间流传:该店有两个摩登女郎用美国黄油来和面,现煎热卖椒盐饼,味道非常可口,颇受美国大兵的青睐。美国人不知这粑粑叫椒盐饼,看卖粑粑的女郎穿戴打扮十分摩登,就称之为摩登粑粑,从此在兵营和昆明坊间叫开来,后来成了昆明小吃的一个品牌。多少年来,许多飞虎队的老兵从美国来昆明,还专门到凤翥街寻味凤翥麦饼店的摩登粑粑。

事实上,在老路拆迁前,大多数昆明人和“移民”们对摩登粑粑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国营店还是私人店都在恪守摩登粑粑的传统制作方式,做到了真正的童叟无欺。

曲靖小粑粑

烤来送人当请柬

说到曲靖小粑粑,人们就会想到《开心蒙太奇》上那一句经典的“曲靖小粑粑”,然后会心一笑。其实“曲靖小粑粑”是真的有,而且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

所谓小粑粑就是曲靖城乡一些传统样式甜味糕饼的统称,直径大约10厘米,原料以本地麦面、甜荞面为主,偶尔也会采用米面或糯米面,馅料通常为豆沙和白糖,早先以土灶铁锅炕烙为主,后来多采用烤箱烘烤。

一些当地人回忆,小粑粑在曲靖的城乡有着牢固的根基,是当地普及程度最高的零食,它被用来招待客人,也是一种是较为通行的民间礼节。传统节日、祝寿、红白喜事等民间重大场合中,都少不了小粑粑。据说曲靖小粑粑还是当地人婚嫁聘礼的一部分,男方家到女方家下聘时,必须要准备“曲靖小粑粑”,按照当地传统习惯,“曲靖小粑粑”有类似请柬的作用,凡是收到“曲靖小粑粑”的人,都会被邀请参加婚宴。

丽江粑粑

另类的城市名片

除了纳西古乐、东巴文、大研古城等世界级名片外,丽江还有另一张传统名片,那就是丽江粑粑。别看只是粑粑一个,但却有着较深的内涵。现在很多游客的吃法是丽江粑粑外加一杯酥油茶,美味可口,还很小资。

丽江粑粑是纳西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有记载。传统而正宗的丽江粑粑的制作非常讲究,主要原料是丽江出产的精细麦面,要用从玉龙雪山的清泉和成面团,在大理石板上抹植物油,再撒上火腿末、白糖、芝麻、核桃仁等作料,再以平底锅文火烤成金黄。

然而与当年的丽江粑粑“一丝不苟”相比,现在的丽江粑粑遍地开花,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有的食客在品尝了现在的丽江粑粑后觉得“太腻”。一些爱美的女士则认为,重油尽管保存时间挺长,但不利于减肥,不过作为丽江的一张名片还是可以尝尝。



录入:王俊春 编辑:王俊春
update time:2015-10-28 10:15:56
云南通-云南省民族商会官方网站 业业安-云南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数据治理与事故预防智慧化服务-云南业业安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民族旅游网-《环球游报》 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官方网站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理旅游网-大理旅游集团官网 昆明旭坤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蝴蝶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