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潘卫华
2015-07-09云南省民族商会513060
但得梅花香满江——记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卫华
改革开放的春风,孕育了丽江新一代的商界奇才,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卫华就是其中一个。他敢立潮头,锐意改革,自上海中奋力拼搏,使濒于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他抓机遇、牢牢把握市场、写下丽江青梅的辉煌,使丽江的青梅产业在省内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产品远销海内外;他情系山区百姓,建基地、扶产业,为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贡献力量。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厂长(经理)”,并荣获丽江地区“十大杰出青年”、丽江市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优秀乡镇企业家、云南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经济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勇立商海大潮头
潘卫华1981年参加工作,长期在基层供销社工作。1997年,他从县土产公司副经理的岗位,走马上任金山乡供销社主任。
来到新的岗位,摆在他面前是亏损挂账100万元的财务,不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离退休人员40多人。是守摊子,雪上加霜?还是逆水行舟,奋起一搏?潘卫华选择了后者。他经过反复调查和认真思考,认识到供销社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体制的滞后。原因弄清后,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他冒着风险,果断的按“抓大放小、盘活资产、减员增效”的原则,对门店经营分批进行了全面改革。将20个门店作了承包,2个作了出租,2个作了租赁。结果很快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搞活了基层门店经营,使一些负债累累、半死不活的门店重现生机活力。
初战告捷,潘卫华并不乐观。他清醒的看到,供销社折旧资金16万元,利息16万元,职工工资福利15.4万元,上缴县社统筹金0.5万元,离退休人员16万元,共需63.9万元。而门店承包租金仅为26万元,空缺37.9万元。留给他的路横竖只有一条,这就是杀出一条血路来。
长期从事商业工作,加上神谕刻苦学习,潘卫华积累了丰富的商战经验,这就是善抓机遇,果断出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他走出了买断空中货运权的第一步棋。
那一年,丽江及周边松茸价格上扬,各路客商云集,松茸大战愈演愈烈。潘卫华果断的租下冷库,买下了三个月的空中货运权。他认为,鲜松茸要的就是一个“鲜”字,松茸“大战”抢的是时间,挣的是速度,空中运输最大特点就是快。但是,风险也大。如果没有货,每天2500的空运租金、1777元的冷库租金得照付,三个月便是38.5万元,但机会与风险并存。潘卫华迅速调整力量,除少数人留办公室外,全部人奔向维西、鲁甸、金庄、黎明等十余个收购点,昼夜工作,松茸随到随收,然后星夜送往丽江机场。仅仅两个月,他便获得丰厚的回报,纯收20余万元。
潘卫华说,兵无常态,水无常势,商场如战场,瞬间变化万千,这就要求企业认清形势,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该收则收,该出手就出手。建油库与卖油库就是他的第二步妙棋。
随着丽大公路的即将贯通,他看到丽江南部缺少一个方便车辆加油的油库。说干就干,他征地、跑贷款、精心组织施工。短短几个月之后,一座服务功能齐全、建筑质量过硬的新油库矗立在刚通车的丽大路旁。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质全新的服务,使油库生意兴隆,日销售量达5吨。然而3个月之后,他突然又把油库卖掉。因为他看到油库前后数百米的地方又冒出两个油站。如果他的油库继续经营下去,竞争会更加激烈。他抓住机会,果断将刚建成、营业红火的油库抛出。一建一卖,金山供销社实实在在地赚了一笔大钱。濒临倒闭的金山供销社从此走出困境。潘卫华经营管理基层供销社的经验被地区供销社作为榜样,在全区供销系统工作会议上发出了“郊区学金山”的号召,向全区推广。
书写丽江青梅辉煌
丽江各族群众有悠久的种梅历史,产的梅子果大肉厚,味道纯美,深得客商喜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丽江各级政府便把发展青梅作为一大产业来抓,梅子种植面积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当时处在计划经济时代,青梅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注意市场开拓和产品质量。丽江青梅价格一降再降,以至降到每公斤4角钱。梅子成熟季节,公路沿线梅子无人问津,许多农民把黄澄澄的梅子倒在路边,有的农民甚至向梅数举起了刀斧。作为长期做供销社工作,为农民服务的潘卫华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十分不安,难道李静的梅子就如此命运吗?
从不信邪并有一股闯劲的潘卫华一心重写丽江青梅辉煌。他多次到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作考察,了解信息,广交商友。他很快发现,丽江梅子不是穷途末路,而是灿烂光明。关键是市场,关键是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经朋友推荐,他很快与广东新兴号东兴果品厂合资组建了得一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雕梅、酥话梅、话梅等产品,结果产品“一炮”打响,畅销东部沿海。紧接着,不知疲倦的他又与来丽江观光的日本客商石田文夫进行洽谈,由石田文夫投资20万元搞青梅加工,订货65吨。由于加工精细、质量上乘,销售到日本后受到欢迎,称“丽江梅子太漂亮了”。青梅产品的销售成功给予潘卫华极大鼓舞和启示,他看到丽江青梅发展无限的潜力和美好前景,看到丽江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这更增添了他为丽江经济发展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他要竭尽全力,精心打造丽江的青梅品牌。
潘卫华像一名越战越勇的勇士,他不断到全国各地调查市场,了解信息,引进先进的加工包装设备,大胆使用人才。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意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好,话梅、酥梅、乌梅等产品不仅远销到日本、泰国、韩国及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香港等地,还成功走进了深圳、上海和成都的超市。2000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淡话梅”获丽江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被丽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为青梅产业龙头企业。2001年公司“得一牌”淡话梅、“得一牌”清脆系列产品荣获“云南省放心食品生产企业”。并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003年3月公司“上海风味‘淡话梅’新产品的开发”荣获云南省百佳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5月,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并获证书。2004年1月,公司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认证。2005年,公司被评为云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2008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009年,被评为云南省创新型非公企业。
诚实守信办企业
从组建得一公司之日起,潘卫华就响亮提出了“诚实、踏实、务实”的“三实”精神,“诚实”:以人为本。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踏实”:脚踏实地、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切忌眼高手低、粒米成山、滴水成河—任何成功之花,源于辛勤汗水。“务实”:做事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要随时剖析自己及企业的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要求公司每一个管理人员和员工坚持做到诚实可信,对外种植农户、对生意伙伴,多国内外客户,内对公司员工,都要做到严守诚信。
为此,公司在从事农产品中,发展了十多万亩原料基地,与种植农户都签订了农产品《保底不封顶回收合同》,每年都要收购近万吨的农产品原料,年兑现给农民的收购资金4000多万元,公司成立7年以来,从未向公司打过一张白条,并且收购单价逐年上涨,农民真正从农产业中达到了实惠,基地种植成为了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
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违约行为,从未发生过合同纠纷、客户投诉事件,与生意伙伴及国内外客户签订的经济合同,都无条件全部执行。曾有一年,因原料涨价,公司在后期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合同订单,在国内外客户当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在同行业中树立了很好的品牌和口碑,为公司的经营大侠坚实的客户基础。
在公司内部,潘卫华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紧紧依靠员工,发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员工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办理了社会保险,每月按时发放员工工资,从未有过拖欠情况。为此,公司有生产订单任务或者是碰到技术难题时,都能得
员工积极主动的支持
公司已连续三届荣获“中合同、守信用”的企业荣誉。
基地惠及万千农民
作为农民的儿子,潘卫华心中始终装着农民,他时常告诫身边的人:“我们是农民的儿子,从农村来,要做农民的事”。当年做供销,他一心为人民服务;今日干企业,他总是想着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如果说当初潘卫华经营梅子是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卖出难问题的话,那么今天是他看到了青梅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滚滚财源。为此,他决心把梅子产业作为丽江的一大产业来发展,建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是山区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种梅致富的道路。他先后数十次深入山区乡镇,拨出了200余万元经费,组织建立38个梅子基地,并在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古城区三县一区的部分乡镇进行了20多万人次的丽江照水梅栽培、管理的科技培训,编印并免费发放了《果梅栽培技术培训教册》、《丽江照水梅栽培十大技术要点》等培训教材20多万册。为了全面推广优质照水梅,他建立了200亩苗圃基地,先后培育照水梅300万余株,采取政府扶一点、公司拿一点的办法,已累计完成丽江照水梅种植面积67168亩,按户均2亩,每户4.5人计,将带动丽江33500多种植户,15万多农民从事种植青梅而脱贫。
潘卫华时时处处为农民的利益着想。为了切实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公司与种植由公司提供优质照水梅苗的农户签订了《供苗及鲜果回收合同》,实行每公斤1元的保底收购价,上不封顶,为丽江青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丽江是全国著名的白芸豆产地,为了把白芸豆培育成拳头产品,潘卫华抓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在他的领导下,丽江已建立起13万余亩的白芸豆基地,基地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德国BCS、美国NOP、日本JANA、JAS等机构认证为有机芸豆生产基地。公司已成为省内芸豆直接出口排名前三位的企业,产品远销到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东、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通过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带动,涌现出许多千元户、万元户的青梅村、芸豆村。如丽江市玉龙县拉市乡吉余行政村1500亩连片种植户中的和学龙,从1988年开始种植青梅,但由于长期缺乏有实力的青梅加工企业,青梅鲜果价格一直在0.4—0.6元|公斤徘徊,但自1999年得一公司开始收购他家的青梅鲜果后,仅青梅一项,年收入就一直稳定在8000元左右,用他自己的话讲:“如果没有这132棵丽江照水梅,没有一家像样的公司年年来收,我在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预本科读书的小儿子就只有像他哥哥一样在家种地了,这132棵丽江照水梅真是我家的顶梁柱啊!”;玉龙县拉市乡南尧村民张向东家种的2.3亩丽江照水梅,经科学管理年年收入都在伍仟元以上,他很有感触地说:“这比进城打工好,不仅不受气,还可以在花间劳作”;玉龙县白沙乡龙泉办事处村民木国刚,承包了以前的放牛荒坡地7亩种植青梅,供出大女儿(云师大中文系毕业,金山中学语文教师)和小女儿(丽江财校毕业,财鑫酒店管理人员);古城区七河乡勒马村村民杨跃水、喻会伟等七户农户联合承包该村荒地600亩种植丽江照水梅,几家木材、建材大老板,投资转向种植丽江照水梅后,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目前已有可观收益;又如玉龙县龙蟠乡新尚行政村,绝大部分农户种植丽江照水梅和芸豆,成了远近闻名的照水梅村和芸豆村,走上脱贫之路。
几年以来,潘卫华除带动农户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脱贫增收外,还结合丽江市有关部门开展的“贷免扶补”政策,鼓励不少有志青年创业,在他们起点低、能力差、层次不高的创业阶段,进行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指导,对创业之初的思路及技术等方面给与指导,帮助他们度过了创业的艰难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初会效益。
潘卫华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他先后为塔城乡上享土小学捐款办学,资助两名大学生,为乡村修路、建球场,向永胜灾区捐款,向玉龙县鸣音中心校捐助,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向玉龙县一中建设教学楼捐资,先后共达100多万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不懈追求攀高峰
潘卫华常说:“善于拓展本地市场的,只能成为羊头;善于拓展本省市场的,只可能成为牛头;只有立足于全球市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龙头”。一句话,道出了他不断努力,奋力追求,勇攀高峰的思想境界。
为追求更高的发展,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以经营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质量控制和成本为基本点”的公司发展战略。
市场拓展的前提是产品质量的稳定。为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潘卫华多方拜访各级专家,公司先后同上海交大农学院、中国科技开发院云南分院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签订了院企合作协议,进行青脆系列产品保质期延长、野生食用菌产品鲜、新产品开发,梅品资源圃建设,芸豆产品精深加工等多方面的技术合作。还邀请梅品种国际权威陈悛愉院士等专家学者到公司指导工作。
追求更高的,干最好的。目前,占地300余亩的丽江得一新型现代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在工业园区,潘卫华正在描述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这里将建成世界梅品种资源最齐全的梅资源圃;这里还将称为梅文化展示区,向人们展示有关梅的书、画、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还有专供研究梅的专家、学者科研的梅研究中心;梅产品展示大厅奖向游客展示梅产品生产过程和各类梅产品。工业加工区将建成14条国内一流的生产线,主要加工销往世界各地的青梅、芸豆类和野生菌产品。紧紧围绕和服务丽江旅游,工业区将成为观梅资源、品梅文化、尝梅美食的新型旅游文化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