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12:02:17 云南省民族商会356572
沙甸,一个闻名滇南的回族聚居区,一个云南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一个有着浓厚回族文化底蕴的旅游小镇,一个有着独特回味小吃的食府之地。如今,光阴荏苒时光变迁,历史的洗礼更为沙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背景
沙甸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处,是滇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区。它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距州府蒙自仅22公里,昆(明) - 河(口)二级公路、蒙(自) - 宝(秀)铁路穿境而过,距鸡(街) - 石(屏)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仅1公里。沙甸区下辖四个乡:沙甸、新沙甸、金川三个回族乡及冲坡哨彝族乡,11个自然村,全区国土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14944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党中央和省、州、市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沙甸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机遇,促商贸,治污染,上旅游”的发展思路,区委、区公所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富民政策,大力发展地方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带领全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四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93年,沙甸荣获云南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称号,成为滇南第一个亿元乡镇;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乡镇企业50强”;2002年获云南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03年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2004年获省级“体育特色先进乡镇”;2005年10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0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获个旧市“文明乡镇”称号;2010年3月获“州级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06年,沙甸区人民在这块红河州所属乡镇人均耕地倒数第一的热土上,创造出农村经济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红河州第一。沙甸经过多年的农业化发展道路,现已成为个旧市特色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全区共有食品加工企业3家,2010年成立了“沙甸区茂沙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50余户农户致富。改革开放30年,沙甸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60万元跃升到2010年的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5821元。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900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43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收9亿元。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沙甸区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过程
畜产品是沙甸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沙甸的重要基础。
目前,牛肉产品加工业更是独具民族特色。自1989年发展至今,沙甸已有好牛、干巴老二、莲花缘等三十多家牛肉加工厂,这些加工厂都建有加工车间、冷库、产品陈列室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化生产的流水线,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沙甸的牛肉产品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具有浓郁的穆斯林风味,早已形成了固有的传统和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创新,产品已发展到牛肉干巴、油淋干巴、牛须丝、干巴丝、麻辣牛肉干、牛肉酱等十多个品种,主要销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香港等及省内各地,部份产品还走出国门,远销泰国、巴基斯坦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产品深得顾客的好评,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牛肉产品量的增加,深加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延长产业链、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的依靠,是畜牧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沙甸区委、区公所引导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调整优化肉牛养殖业和加工业结构,以户养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积极探索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产业化机制,使该区优质肉牛的生产及其产品加工成为畜牧“家族”中最有活力的一员。区公所为发展肉牛生产加工做了大量工作,有中小型牛肉加工企业31家,主要生产经营牛肉干巴、牛须丝、油淋干巴等产品,年鲜肉加工销售能力达3000余吨,其中,加工成品达1800余吨,主要销往红河州及文山、昆明、玉溪等地,部分产品甚至远销泰国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不但解决了鲜牛肉供应不足的问题,还带动了牛肉产品深加工的迅速发展。目前,仅沙甸就有肉牛屠宰户30家,年屠宰量达10000余头。
沙甸回味餐厅是沙甸具有独特回民风味的主题餐厅,从刚开始只有20多平米的石棉瓦房做到现在占地200多平米的花园式餐厅,在沙甸回族饮食业中的一枝独秀。不管是经过沙甸的人还是沙甸本地人都被它纯正的穆斯林风味所吸引。
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沙甸清真食品已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一台弘扬穆斯林饮食文化的大戏已拉开帷幕,这是沙甸人的骄傲,更是红河州的荣耀。以沙甸好牛食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清真食品油淋干巴、油淋鸭等远销国内外各地,得到了广大消费者青睐。
2012年3月30日,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参观了沙甸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个旧市好牛食业有限公司。和段琪在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后说:“省委、省政府一直对沙甸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关注,对沙甸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十分关心,在各项事业建设上都将继续给予大力扶持。”沙甸区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及政策,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沙甸区委、区公所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做好沙甸城镇化发展、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3个规划,帮助研究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沙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沙甸确定了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沙甸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基础,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清真食品、餐饮服务、回族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品牌,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沙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卯足后劲。
三、做法
近年来,以“人草畜”三配套建设、退牧还草工程、国家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为主的一批畜牧业重点项目的推进,为促进沙甸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加快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基地建设的步伐。沙甸区积极引进肉牛、肉羊的优良品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也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动物防疫和防疫监督工作的现代化管理,确保清静无疫和畜产品安全,让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沙甸区确立了建设“沙甸区肉牛肉鸭产业带”的区域布局,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引进,畜种、品种和畜群结构得到优化,畜产品质量、档次和规模全面提升,加快了该区建设传统肉牛肉鸭加工基地的步伐,进一步弘扬独具特色的穆斯林饮食文化。
想要进一步促进沙甸区畜产品发展,优化畜牧业结构,发挥肉牛肉鸭清真食品加工优势,扩大加工转化能力,就必须增加投入,抓好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清真食品生产方式的转变。
1、加大投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畜产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积极探索新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农牧民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畜产品投入体系和保障机制。国内外畜牧产品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畜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之路。因此,沙甸区在畜产品的投入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一是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省各种渠道的投入,支持该区畜产品的发展;二是州级财政和市级财政设立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增加透明度,建立稳定的畜牧业投入来源;三是进一步探索降低金融风险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畜牧业;四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畜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畜牧业,多渠道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五是投资向工作重点倾斜。
2、搞好科教兴牧,提升畜牧产品加工人力资源质量,带动生产方式转变。加强科技示范服务,鼓励科技承包,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示范、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作用。加强机制创新,深化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畜牧科技激励机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创新效益。
3、扶优扶强龙头,做大做强畜牧产品加工产业建设。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牧民,一头连着市场,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载体,是畜牧产品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牧民”意识,扶优扶强龙头企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招商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来沙甸区合作,共同开发畜牧产品资源。加大对羊肉、牛肉、肉鸭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投资者到沙甸区来投资办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一方经济。
4、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落实政策,发挥畜牧产品主导的地位作用。沙甸区委、区公所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共同抓的局面。对畜牧产品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建设、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用地给予重点支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为农牧民、投资者和业主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畜牧产品快速发展。
四、成效
1、清真食品弘扬民族饮食文化。“以人为本,传统先进,绿色健康”的生产理念,严格依照穆斯林传统习俗和方法工艺制作,十余年来,深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沙甸区将独具民族风味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弘扬民族食品文化。
2、清真食品叫响滇南。以好牛为代表的清真食品荣获国家食品安全认证(即QS认证),且“沙甸”牌商标获得了云南省红河州知名商标。沙甸清真食品以其独特传统的回族风味推开了滇南大门,部份产品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泰国、巴基斯坦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3、清真食品生产加工成为农民增收支柱。清真食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五、启示
1、传统产业同样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牛干巴是沙甸不折不扣的传统产业,沙甸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把清真食品打造成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2、产业化是特色产业兴盛的必由之路。把传统产业转变成为优势产业并不容易,但沙甸人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到了。他们打造了一条“育良种—深加工—销品牌”的产业链。沙甸的实践证明,产业化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