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1 09:18:41 云游网57683
云南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从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元谋人算起,人类已经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生活了170万年。这170万年里,许多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云南的古城数不胜数,其中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的,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和会泽6大古城。
昆明
别称“春城”,是云南省会,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第三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亦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
“昆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是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是指位于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的昆明县。直到元朝赛典赤主滇后,“昆明”县才落户到现在的昆明城区。
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唐宋时期,云南逢南诏国、大理国时期,昆明先后被命名为拓东城、鄯善府,成为“东京”。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朝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后,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建立政权或皇宫。到了清朝后期,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
1911年的“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全国响应。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
大理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是滇西中心城市。
据文献记载,白族祖先4世纪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汉时,汉武帝出兵击败了“昆明之属”各部落,并在大理地区设置了云南第一个县——叶榆县,开辟了中国南方丝路,使得大理成为了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中转站。三国时期,诸葛亮妙计七擒孟获,并在大理地区设立云南郡。
公元七世纪,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建立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779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旧城。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建立了大理国,也定都羊苴咩城。三百多年后,蒙古忽必烈率军从青藏高原南下攻占大理,大理国最后的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亡。
1982年(明洪武十五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其后,清基本沿袭明制。“重九起义”后,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改路为府,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鹤庆、蒙化三府,并筑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其后,清基本沿袭明制。“重九起义”后,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大理府,太和县则改名为大理县。
丽江
丽江古城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时,丽江为大理善巨郡地,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现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居民已有千余户,木氏归附,由此开始世袭统治。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丽江已具规模,日渐繁荣。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镇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镇已有名。因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顺治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降木氏为土通判,丽江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清顺治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降木氏为土通判,丽江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建水
建水历史悠久,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形成了汉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西汉属牂柯郡毋掇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毋掇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建宁郡毋掇县,西晋属宁州兴古郡毋掇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为南宁州总管府所辖东爨地,唐初属剑南道戎州。
唐元和年间(806~820),南诏在建水筑惠历城(汉译建水城),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朝先后设设建水千户、建水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临安路改临安府,府治迁至建水州,并设临安卫指挥使司(滇南军事指挥机关),拓地改建砖城,故建水城又称临安城。清初沿明制,于此置临安府和临元镇总兵官,建水州属临安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改建水州为建水县,仍属临安府。
民国元年(1912)10月,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第二年,国民政府统一撤销府的建制,“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为临安县”。又一年,仍恢复建水县旧名。1950年,建水、曲溪县属蒙自专区。1957年,建水县划归红河州。
巍山
巍山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云南四个“文献名邦”之一,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县。巍山古城也称为南诏古城、蒙化城,是南诏文化的发源地,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春秋战国时,巍山属滇国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邪龙县,又名蒙化。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以巍山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洱海地区的五诏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诏国,传王位十三代,历时253年。明清两代,巍山实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袭18世。明代称蒙化府,是云南“三大土府”之一。民国年间,先为府,后改设一等县。
1956年11月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1958年10月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大理段氏总管于元代开始建筑土城,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扩建。至今,整座县城依然较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时候的棋盘格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巍山古城内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呈标准的井字结构建设,共有25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房子朝向为南偏西15度左右,属结合当地的最佳采光方式,以弥补“四合五天井”光线不好的一面。
会泽
会泽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因境内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现为曲靖市下辖县,于2013年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秦汉时为古夜郎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琅县,成为云南最早设置的四个郡县之一。唐置唐兴县,南诏置东川郡,大理国设东川大都督,元代为东川路,明置东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会泽县。民国二年(1913年),裁东川府,改名东川县;1927年又复会泽县。1958年10月,撤会泽县并东川市;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至今。
在设郡县以来的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会泽以其灿烂的铜文化而著称,因铜的开采、冶炼、京运,会泽曾几度辉煌繁荣。商朝晚期,会泽的铜矿资源开始开发利用,在世界冶金史上首创了镍铜合金白铜。雍正、乾隆、光绪、宣统年间,会泽定为办运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八省额定京铜的主要地区之一,会泽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鼎盛,可谓“八方辐辏,商贾云集,百物竞流,酒旗茶旌,俨然一都市”。